儿 时 趣 事
张茂森(西)
我是1972年年底参军离开附校的。然而,从1965年开始与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的往事还历历在目。在附校上学的七八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虽然短暂,但是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教诲和帮助,却影响了我的一生。
时隔30多年,同学们相聚时,总要提及儿时的趣事,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笑谈。回顾往事,仿佛又回到了那天真烂漫的年代,使我们又变得年轻了。这里我举几件记忆深刻的事,供大家回味。
“两国开战”
小的时候,男孩子是比较淘气的,打架的事时有发生。那时,同班同学还是比较团结的,但和外班同学的关系就不那么融洽了。记得当时英三班和西三班两班磨擦不断,不光是“文斗”,还发生过“武斗”。那是在“复课闹革命”的年代,有一次上自习课,英三班的几个淘气鬼到我班来挑衅。“大家都上啊!”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顿时教室里一片狼籍,哪怕是最胆小的同学都投入了“战斗”。正当“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候,“啪”的一声拍桌子的声音,一个洪亮的声音在教室响起:“西三班的同学不是好惹的!”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班主任王润丰老师站在了讲台上。教室里刹时一派寂静,一下就把大家镇住了,英三班的那几个同学一个个灰溜溜地走了,我班同学内心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从此教室里恢复了和平。
点“天灯”
儿时的淘气,也带来了公物的损坏。经常可以看到,老师到教室巡视,环顾四周,抬头仰望,发现雪白的天花板上多了几个黑点。过了几天,又发现多了几个,老师眉头一皱,百思不得其解。这么高的天花板,黑点是怎么上去的?原来,这些黑点都是同学们的杰作:拿一根火柴棍,往墙上吐口吐沫,用火柴根部把墙皮和成灰浆,裹住火柴根部,拿火柴往玻璃黑板上一磨擦,火柴就着了,顺势往天花板上一抛,一个“天灯”就做成了。
采桑叶
一个时期,班里同学兴起了养蚕热。可是要在城里找到桑树谈何容易。我侦察到,在白石桥小河边有一片桑树林,用铁丝网围着,据说是动物园喂动物用的。当我把情况一说,立即得到几个同学的积极响应。我们几个同学放学后不辞辛苦从和平门来到白石桥,开始了我们的“工作”。我们找到了一处铁丝网的缺口,鱼贯而入,装满一书包后还嫌太少,把它藏在路边的灌木丛中,又开始了第二次“工作”。正当我们爬出铁丝网,准备欣赏劳动果实时,被人发现了。我们拔腿飞奔,耳旁石头瓦块呼啸而过。我们也顾不得开始藏在灌木丛中的桑叶了,逃命要紧,真可形容为抱头鼠窜,直奔汽车站。上了车才舒了一口气,庆幸我们躲过这一劫。
“三八线”
小时候,不知什么原因,男女生界限是很明确的。只要你和女同学接触,哪怕是帮了她们一个忙,多看了她们一眼,都会遭到男生们的起哄。老师经常会把男女生安排成同桌,不少同桌的男生就在本不大的课桌中央画上一道线,号称“三八线”,以示自己的清白。直到现在,我回到家里,妈妈还经常念叨起小时候经常有男同学到家里来玩,某某某特聪明,某某某特懂事,……没完没了。有时还会突然发问,怎么从没见到你带女同学来家里玩?每每这时,我总是以我们班女生少,到咱家不顺路来搪塞她。我心里说了,那时就算我有这贼心,也没这贼胆啊!
“地震了”
三年级住进小学楼后,我印象中经历了两次地震。有一次是在半夜,迷迷糊糊感觉被老师叫起来过。第二天才知道,半夜发生了地震,老师把同学们都叫了起来,集中到操场上,点名报数,总是差一个人。原来这位老兄灵机一动,自己躲到了床底下。看来还是他抗震经验丰富。还有一次是在音乐教室排练合唱,老师指挥同学们在演唱时,要求大家身体左右微微晃动。正唱着,有个同学说,老师你看,连灯都跟着我们一起晃呢。大家不约而同地抬起了头……“地震了,大家别慌,快离开这里。”在老师的指引下,大家有秩序地离开了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