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加纳  感受非洲

 

李国祺

 

 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遥远的非洲是一个充满神秘、充满惊奇、充满危险的地方,在那广袤的大陆上,每天发生的事情肯定都令人感到新鲜。有很多人都盼望去非洲亲身领略一下那沙漠林莽的环境;亲眼看一看那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因工作的关系,我有幸于2003年至2004年在非洲西部的加纳工作了一段时间,在那段时间里,身处非洲,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感受着外界各种信息的刺激,我几乎每天都处于一种亢奋之中,每日的所见所闻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之中,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想,我的这些所见所闻对国内的同胞来讲也许会感到新鲜,我愿将那段时间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记载下来,以饕诸位朋友。

    一、有趣的天气

    烈日与凉风

 在去非洲之前,我在世界地图的北纬6度、经线0度位置找到加纳一个叫特马的城市,那是我将要去的目的地。从地图上看,特马南滨大西洋的几内亚湾,距离赤道很近。我猜测,在这种地理位置一定是整日骄阳似火,大地热浪蒸腾,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会终日汗流浃背。但是,当我走下飞机,脚踏实地地踩上非洲这片土地,没有两个小时,我原来的猜测就被事实无情地推翻了。西部非洲这个地方确实是终年高温,最高可达43℃左右,在没有遮挡的地面上真可谓是烈日当头,如处蒸笼。像我们这些外乡人在太阳灸烤之下,不出五分钟就会烤出焦油来。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果你走入房中,或躲在树荫之下就会感到微风习习,凉意拂面,浑身爽快,有种暑意全消的感觉。这一意外感受打消了我的担心,我也从心眼里凉快起来。后来听当地人讲,这主要缘于这个地区的海洋性气候,凉爽的海风对调节这里的气候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乎虽然身处赤道、外界赤日炎炎,但是在房子里面却感不到高温的威胁,而是一派凉爽世界。

 我所在的特马市由于地处海滨,海陆风的气象特征也非常明显。每天清晨当地时间六点左右 ,旭日东升,风平树静。进入九点左右,从南边海的方向送来了徐徐清风,渐渐的风力逐渐加大,至十一点左右时最大,风力可达五级左右。呼啸的风吹伏了荒草,摇曳着大树,把水气吹向陆地的深处。每天这风要持续到下午三、四点才逐渐小下来。进入夜间,风向完全改变,由陆地方向吹来的风向海上吹去,但是风力要小的多。

 在非洲的加纳,由于靠近赤道,日间太阳呈白炽状,散射的紫外线也格外强烈,即使你每日不在太阳下劳作,半年下来,也会成为半个黑人。看着比我早到的同事们那黝黑的肤色,真是令人瞠目咂舌。

    雨季与旱季

 在非洲,尽管没有一年四季之分,但旱季雨季之分确是非常明显的。每年四月至十月为雨季,十一月至来年三月为旱季。在加纳年降水量为600---180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雨季。进入雨季后下雨较多、较大,一般隔上几天或十几天来一场雨。进入旱季则雨水较少,几个月也难得下一场雨,有时气候干燥的使人鼻子出血。

 说起在非洲见到的雨,真使人印象深刻,永生不忘。我到加纳正是七月中旬,时值雨季。落脚第三天我就领教了非洲的大雨。那天早晨起来天还是好好的,临近十点钟突然疾风大作,从南边海的方向飞来滚滚的黑云,只见那云紧贴着地面,云头尘雾连天,犹如万马奔腾迎面扑来,闪电卷裹其中,雷声如战鼓隆隆。霎时间,人就像乘飞机钻进了黑云中一样,懵懵懂懂不辨东南西北。紧接着雨水像瓢泼似的横扫下来,大地万物好似罩在水茏中,不一会儿地面一片泽国。两个多小时中,大雨循着一个频率向地面倾泻,地面泥水涤荡,汹涌着流向地势低洼的地方。两个小时后,雨过天晴,蔚蓝的天上白云浮动,那天是格外的蓝,云是特别的白,昂首看着荧荧蓝天悠悠白云,再极目远望连绵无际的绿色丘陵,人真像在诗情画意之中。在雨季的加纳,由于降水较多,大气中介质较少,到晚上天空的星星显得格外灿烂,夜空中的星星单个看起来又大又亮,这一个个星星集合起来就像是一团团星云,它们组成了一条完整的银河从东北流向西南,使整个天空显得恢弘大器,充分呈现出宇宙的深邃及其无限的生命力。在这静谧的夜色里,仰对这大自然的杰作,会引发人们许多许多的遐想,诞生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传说滋润人们的心田。

 在非洲的雨季是植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且不说草原一片碧绿,山脉处处葱茏,就拿我们自己开垦的小菜园来说,就充分呈现着旺盛的生机。由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地上种什麽长什麽。只见透红的西红柿,碧绿的大辣椒,顶花带刺的长黄瓜,亮汪汪的紫茄子,绿油油的韭菜和小青菜,使人对这个充满生命的世界倍生怜爱。

    非洲的沙尘暴

 雨季在充满生机中快步走过,旱季悄悄来临了。西非的旱季太阳依然炽烈,高温依然笼罩,明显的特征是下雨少了。由于雨水的减少,草原渐渐枯黄了,连路边不知名的灌木也枯萎了,只有高大的乔木还挺拔着身躯。在我们的小菜园里,尽管有水浇,但各种蔬菜的生长却不似雨季那样旺盛、水灵,最明显的是西红柿长不大,黄瓜也长不长并且发蔫;更为明显的是,旱季里的菜地各种虫害蔓延,严重威胁着蔬菜的生长。

 在西非的旱季,还有一个明显的地理环境造成的气象现象给人以深刻的记忆,那就是沙尘暴。非洲的沙尘暴和我国北方出现的沙尘暴有明显的不同。在我国北方出现的沙尘暴一次一般两三天、最多三五天就过去了,但是非洲的沙尘暴只要一来起码是半个月左右,长则二十余天。在我国沙尘暴来时天空呈昏黄色,非洲的沙尘暴天气则呈灰白色,两者区别特征比较明显。大概这与沙尘暴产生地域的土质情况有很大关系。我在加纳遇到的第一场沙尘暴是20031122日,那天天空一改每天刮的偏南风,刮起了北风,风力很大,坐在房子里听着刮来的风带着尖利的哨音,这在雨季是听不到的。刮了一天风,第二天早晨只见房里桌子上浮着一层细土粉。走出房门,天空上下一片灰白,附近的丘陵、村落都笼罩在灰蒙蒙的尘雾中,太阳挂在空中像个暗淡的银色的盘子,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泥土味道。沙尘暴来后,气象条件特别稳定,无风、无雨,每日阴霾,大自然好象失去了活力一样死气沉沉。听当地人讲,这沙尘暴缘自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每年旱季,大风把撒哈拉沙漠的沙尘吹到空中,带到这里,这种情况一年至少要有一两次,当地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了。我遇到的这第一场沙尘暴自1122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215日,才见太阳露出笑脸,整整23天未见艳阳兰天,真是一段“暗无天日”的日子。

    二、令人意想不到的社会景观

    讲究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

 来到非洲工作,每天要与当地人接触、打交道,感受到很多当地与国内不同的社会景观。加纳的黑人百姓对人非常热情,他们对我们这些来自亚洲地区的黄种人非常尊重,使我们这些在国内很普通的人在这里感到很尊贵,很不普通。我们经常去加纳财政部、自由区局、海关和政府其它部门办事,所到之处无不热情接待。有时我们也送一些诸如清凉油、签字笔等小礼品给那些守门人、车场看车人,他们的服务就更加热情。在加纳财政部停车场有一个看车老人,我第一次去财政部办事,在车场送给他一盒清凉油,他非常高兴,以后再去,每次他都热情地走上前来,为我们安排和引导车位,有时他也开玩笑的对我说,这次有没有礼物送给我,我对他说,下次吧,他就会心的挥挥手,含笑而去。由于加纳过去是英国殖民地,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很深,加纳人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在很多方面很守规矩。我感受特别深的是人们对于公共秩序的遵守,比起我们国内的有些同胞要好的多。无论在加纳首都阿克拉的大街上还是我所在的特马郊区小道上,行人都自觉的按照交通指挥信号行动,显得秩序井然;驾驶员不但遵守交通指挥信号,也很注意相互礼让,这样虽然街上车辆很多,但很少发生碰撞刮蹭的情况,交通肇事也相对较少。在公共汽车站,人们依次排队,按序上车,没有一窝蜂似的拥挤上车的现象。特马海港是西非最大的港口之一,每天进港提货的车辆成百上千,来的车无论大小都停在港口大门外等待港口工作人员的安排放行,没有插队拥堵情况,倒是我这个外国人由于不知情,开车闯到了队伍前面,被工作人员叫到办公室温和地教训了一通,使我大受教育。我因病去过当地最大的一家陆军医院,医院也是实行分诊挂号、叫号就医。在内科分诊大厅,三十七、八度的高温,100多人坐在大厅里等待叫号,无人喧哗,非常安静,面对这情况,想想家乡医院排队候诊的情况,使我这从北京来的人大吃一惊。不单单是在医院,在银行、在商店人们都是低声细语动作轻柔,使人总是处于一种祥和安静的气氛之中,非常惬意。加纳人也很讲文明,他们绝大多数人不吸烟不喝酒(当然也不排除因为贫穷吸不起、喝不起的情况),大街上没有随地吐痰的现象。我所在的企业经常要接待许多当地的来访者,来者无论贫富,他们都穿戴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使我们感到他们对受访者的尊重。

教育

 我不知道加纳是否普及某种程度的教育,但从我所在工厂的周围情况看,当地居民是很重视受教育的。他们无论贫富、无论男孩女孩都要送到学校去上学。只是送男孩上学的时间要更长一些。我看过加纳小学的课本,全部是英文编写,图文并茂,小孩很喜欢看。我也看过工厂门口一个叫哈里的小男孩的作业本,老师在作业本上批注的很多,也有ABCD的评分,通过这些我感到加纳人是很重视教育的。我曾经经过一些学校,看到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校服,排着队外出活动,很有朝气。我曾到过加纳大学,那雄伟的大门,美丽的校园,比起政府机关来要好许多。使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有,在每个学校的校园或俭或奢总会有一个足球场,孩子们课余时间在足球场上纵横驰骋,大显身手,这也许就是加纳足球为什么在非洲名列前茅的原因吧。

头顶上的功夫

 在中国有句形容人的劳动能力差的老话叫做: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如果这话用在非洲就应该改成:头不能顶手不能提。因为在非洲,体力劳动中所有负重的工作都是通过头来完成的。当地的黑人百姓从小就接受头顶物品的训练,这种从小练就的童子功使得每人的“顶功”不亚于专业杂技演员。在我们工厂的院子里经常有来打水的黑人姑娘,她们的头顶上有一个用布条盘起来的垫子,装有几十斤水的水桶由她们一举放在头顶,挺胸颔首婀娜而去,那种潇洒飘逸真令人陶醉。在加纳的街头有许多小贩,他们大都是把要销售的商品用盆子盛装或在木版上码好,用头顶着,沿街四处叫卖,他们甚至可以顶着物品随着汽车奔跑,把东西送到汽车上的人们手中。有一次我在去西部的一个城市途中,看到一个人顶着巨大的一捆树枝,他把树枝粗的一头放在头顶,树梢一头拖在地上,走的飞快,如果不是用头来运这捆树枝,无论肩抗还是手提都运不了这捆粗大的树枝,看来“顶功”真是有它特殊的功效。当地的黑人有了这种功夫,使得他们四肢轻松,倍显潇洒。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一个上学的孩子,他把一只铅笔也顶在头上,背上背着书包,哼着歌,打着榧子,好一副自由活泼的神情,从他身上充分映射出了非洲人豪放潇洒的精神风貌。

    异地风俗

 在非洲住上一段时间就会感受到与国内不同的异地风俗。我到加纳两个星期以后到首都阿克拉办事,在街上看到一个少女,娇好的面容,但在左脸颊颧骨下却有一个明显的横向的刀疤,不免使人为之惋惜。无独有偶,一趟街逛下来,又发现了几个少男少女有着同样的刀疤,使人好生奇怪。在我来看,非洲的男男女女生的是很漂亮的,他们大大的眼睛、长长的弯曲的眼睫毛、细腻的皮肤,健壮的、合乎审美观点的身材,所有这些都赋予了他们美的素质。可这些男女少年脸上的疤痕显然破坏了上天赋予他们的美丽和英俊,使他们多了几分冷酷。从他们脸上,我想到了械斗,想到了犯罪,可那同样位置的疤痕又使人似觉不象。回到驻地,我谈到以上见闻和我的猜测,比我早来的人告诉我,那不是械斗,更不是什么犯罪痕迹,而是当地某些部族群落为了识别自己部落的人留在本部落人脸上的识别标记。这一解释使我恍然大悟。

虔诚的宗教信徒

 非洲国家的人民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加纳也不例外。加纳人95%以上的人信奉基督教、天主教或伊斯兰教,在城市几乎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教堂或礼拜寺,每到礼拜天,人们都到教堂或礼拜寺去做礼拜。可以说,在非洲没有任何事情比做礼拜更重要的了。我曾经注意过当地人做礼拜的情况。每到星期天,吃过早饭以后,各家开始忙着准备到教堂去礼拜。非洲人做礼拜都是当作节日来对待的,在街上只见女人们裹着花头巾,穿着鲜艳、宽大的民族长袍,男人们穿着西装或是其他自认为最好的衣服,以一家人为一群体熙熙攘攘地向教堂赶去。教堂里有专职牧师招呼众多的善男信女,规定时间一到,牧师到台上带领大家唱赞歌、读圣经、做祈祷,还为善男信女讲解圣经。在当地,每个星期到教堂做礼拜也是家人和亲朋好友团聚的好机会。众多亲戚朋友平时各奔东西忙着自己的生路,礼拜天在教堂团聚在一起,谈谈家庭、讲讲生意、说些家长里短的事情,也是其乐融融。黑人兄弟对宗教的信仰是非常笃诚的,有人告诉我,在晚上如果你开着灯睡觉,小偷都不会光顾你的家,因为他们认为,在光明的地方上帝会看到他们的行为,所以,在灯火通明的地方,小偷也不敢冒犯上帝去作案。面对非洲兄弟对宗教的虔诚,作为我们这些教外人士,千万要记住,如果你要找当地人办事,那么千万要避开礼拜天,否则你将什麽事情也办不成,因为人们都去做祈祷了;如果你忙着跑长途、赶路程,礼拜天是最好的时间,这个时候是街上人最少、车最少的时候,与平时相比,在这个时候赶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能歌善舞的人民

 非洲人能歌善舞果真是言不虚传。从身体素质来讲,非洲人身体的协调性、技巧性和柔韧性都非常适合进行舞蹈和运动性体育项目。从他们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看,在欢歌舞蹈中更集中体现了非洲人民性格粗犷、感情奔放、热爱生活的民族特点。在我工厂院子里有一个维护草坪的工人,可惜我忘记了他的名字,刚刚十七岁。每天他在给草坪浇水时,都是跳动着双脚、扭动着身躯,口中唱着歌曲,手中舞动着浇水的水管,怡然自得。我问他为什麽干着活还又唱又跳,他说,他非常喜欢唱歌跳舞,实在是情不自禁。在我工厂对面的一家由法、日两国人开的汽车修理厂里有几个黑人女清洁工,每天中午吃过午饭,她们都在其休息的二楼阳台上引吭高歌,以至于吵的我们这些习惯午睡的中国人都有些恼怒了。在我工厂大门口有一个开小饭铺的女人,她的儿子叫哈里,今年刚刚十岁。小阿里很愿意找我聊天,有时兴致上来小哈里会为我表演一连串的空翻和侧手翻,动作极为协调,很是优美,事情奇就奇在小阿里根本就没受过什麽专业训练,可翻出的筋斗却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准。

 2003年的810日,我去一个叫阿达的小镇办事,刚巧遇到了当地每年一次的酋长节。据介绍,当地酋长节每年一次,每次四天。在酋长节期间,小镇所在的各村(部)落的酋长都要到镇上来聚会。我们去时正赶上酋长节的第二天。只见在小镇的一个广场上,矗立着8个以黄色为主间杂其它颜色的麾盖,每个麾盖之下有一个相貌威严的人挺胸端坐。这些大概是各个村(部)落的酋长了。在广场内,身着不同颜色服装的队伍轮番入场进行表演。这些队伍入场后围成一个圆圈人们开始手舞足蹈,歌声也随之四散传开,场外的鼓号队激昂响起,时而如万马奔腾,时而如潺潺流水。在鼓号队的激励下,场内的人们更加奔放,挥舞胳膊,扭动屁股,跺动双脚,气氛非常热烈。场内表演完毕队伍随之拉出场外,由鼓号队在前引路,鸣号敲鼓,队伍中的人们跳着唱着在小镇主要街道上游行,欢乐的气氛渲染了整个小镇。

 相对于传统文化的广泛普及和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向往而言,由于经济还不发达,使得显示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场所和形式较比缺乏,同时现代文化的气氛也比较淡薄。在这里体育场比较少,健身房更是凤毛麟角。我在阿克拉和特马工作的这段时间,没有找到一家电影院。一到了晚上商店都打烊收摊了,街上显得冷冷清清。少有的几家韩国人开的夜总会、赌场普通老百姓是去不起的。有一些当地人开的小酒吧生意也不太红火。可能是我对当地的百姓生活接触还少,因此我还没弄明白,当地的群众每晚究竟是怎样度过的。

“老马识途”

 居住在外,人生地不熟,外出办事就少不了问路。据我在加纳的体会,问路最好要问老人,因为他们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而且他们会非常耐心的向你说明,甚至还为你画出路线图,方便你找寻目的地。但问路问到有些年轻人那情况就有些不好说了。他们确实非常热情,你问什麽地方他都会说知道,但如果真按照他指的方向去找寻目标,那就没准了,有时还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记得2004年春节大年初二,加纳中华总商会举办春节联欢会,预定时间是下午4点,地点定在首都阿克拉的国家宫。我们一行几人,两点开车从另一个城市特马出发,不到半个小时到了阿克拉,由于不知道去国家宫的道路,我们几次问到路边的年轻人到国家宫怎麽走,他们都热情的为我们指路,结果按照他们指的道路,整整走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找到国家宫,后来还是打电话问了其他中资机构的人员,通过来人

 接引才到达联欢会现场,时间已经四点半了。经了解,那几个年轻人指的方向恰恰是相反的方向,难怪找不到目标呢!还有一次,我在特马市找一家中资机构,他们是在一个叫五月花的餐厅附近。问到一个小伙子,他表示知道那个地方,还上了我的车,要带我去那里,我很高兴,可是在他的带领下找到一个地方,一打听,那儿根本没有五月花餐厅,那个小伙子也被弄的很尴尬。以后我总结出来,问路就问上了年纪的人,他们生活经历丰富,经过的地方也比较多,对一座城市犹如一份活地图,特别是他们具有更实际、更恳切的待人精神,外出不知路找老人问,一般不会错。

时间观念的差异

 加纳人的时间观念不太强,一般约会没有很准时赴约的。记得我刚到加纳时,公司召开董事会,约好是上午十点钟,但是到了十一点加方的董事们还是没到齐,我这个总经理不免有点恼怒,但是早几年到加纳的同志告诉我不要着急,当地人是没有很强的时间观念的,这与西方国家和国内有着较大的差别。这样我耐心的等待到十一点半,才算开始了董事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是证实了这一看法,无论在政府机关还是企业以及私人会晤,按约定时间进行的事情几乎没有过。好在这是一种习俗,见怪不怪了。

三、加纳人的衣食住行

 加纳人的服装风格和色彩可以说是丰富多样的,他们的服装有着非洲的代表性。在平日里街上的人们着装都比较随意,男人大都穿着T恤衫和牛仔裤或是休闲裤,女人们也是穿T恤衫或自制的短袖衫,下身着一字裙或斜裙或折裙不等。但是在办公室里的白领男女们却都是正装裹身,男人西装革履扎领带,女人着职业装,一点都不含糊。加纳的政府机关还有一个风俗约定,在星期五时,男人、特别是一些头面人物可以穿本民族的服装上班。对此我原来不知晓,有一次我去拜会加纳财政部的一位部长助理,看到他穿着宽大的民族长袍,和平日里西装革履的样子判若两人,我感到很好奇,一问才知道政府机关有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传统。到了周末,当地居民的着装就丰富多彩了。男人有穿西装的、长袍的、短袖衫的、T恤衫的;女人有穿大花袍、裹花头巾的,有穿各式T恤、圆领衫、衬衫和裙子的,黄、粉、紫几种颜色是非洲女人比较喜欢的颜色,周末休息走在街上,徜徉在人群之中,你会感到正在大饱非洲服饰文化的眼福。

 在加纳人们住的差别比较大。我走过首都阿克拉的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以及港口城市特马的5---11社区,这些地方都是一般百姓住的地方,房屋比较破旧,排列的也比较拥挤,房屋的样子有点象北京的老式房屋,尖尖的屋脊中间突出,屋瓦由着屋脊向两边倾斜,但倾斜的比较平缓,房屋的跨度也比较大。灰色的顶瓦,白色的墙山,透着宁静的气氛。加纳城市的社区界限比较清晰,连接社区的道路也比较宽敞,但社区内的道路缺乏规划,比较凌乱。在首都周围的郊区,有很多别墅群,这些别墅群一般都建在景色比较秀丽的地方,在这些小区内,各色西式小别墅鳞次栉比。我不懂建筑,叫不上来其中各种西式风格的名称,但那漂亮的造型就象是一座座人工搭砌的积木,叫人感到美不胜收。在那一座座别墅的院落里,停放着一辆辆高档轿车,显示着主人不凡的身份。

日常饮食

在加纳,黑人百姓的日常饮食是很简单的。他们通常是吃米饭或将生大米掺上水在石臼中舂成粉团状,而后上锅蒸成类似我国南方的糍粑一样的东西,当地人叫做“KENKEN ”“FUFU ”,老百姓就是吃这种食品就着辣椒酱当饭。据说这种食品特别耐消化,黑人一天只吃一顿饭,而不觉着饿。加纳沿海的居民有吃鱼的习惯,我看过一户人家烧的海鲜,他们是将鱼切成段和其它蛤、贝混在一起加上辣椒、西红柿、盐巴一起煮,红红的汤汁泛着海鲜的香气,逗引着人的馋虫。在首都阿克拉的大街上几乎没有当地人开的餐馆,多数餐馆都是韩国人和中国人开办的,尤其比较有名气的餐馆都是中国大陆人和香港人开办的,这些餐馆主要是经营我国的粤菜,价格不菲,一般黑人百姓是去不起这些餐馆的。比较大众化的餐馆主要是经营一些炸鸡炒饭、比萨饼等,这些食品一般2500045000塞地一份,相当于我们的2540元人民币(一个工人一个月的月薪也就是300000500000塞地),老百姓偶尔光顾一次还能承受。在阿克拉和特马的大街上时常会看到黑人制作烤香蕉、烤鱼、烤牛羊肉的小摊,飘着诱人的香气,这些小吃倒是老百姓的至爱,时有顾客到小摊上购买这些小吃,看着他们贪婪的吃相,真叫人眼馋。

在加纳购物

 在加纳买东西还是比较方便的。社区有方便超市,比较狭小,这些超市很多是黎巴嫩人开办的;市区有一些较大规模的超市,一般都是韩国人和黎巴嫩人开办的,购物环境非常安静。但是到大超市买东西的人很少,一般都是外国人或是加纳的富人。居民集中的地方还有大市场,这些大市场相当于我们国内的农贸市场,蔬菜水果海产杂货应有尽有。有趣的是在大市场中的这些小贩,他们卖东西没有称,而是按堆卖或是按个数卖,我第一次去大市场买橘子,在一个年龄较大的女人的摊上,我想买几斤橘子,看了半天没有找到称,那个女人告诉我,橘子500塞地一个,我看看周围也是没有称,只能按她的办法买了。其余的东西都是一样:蔬菜论堆、鱼论条、大米论杯,计量单位五花八门。尽管没有称,但是人们根据这些五花八门的计量单位进行着公平交易。在加纳首都的商业区还有一种大型综合商场,类似我们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商店,里面分布着一个个独立的专业化经营的门脸,这一个个小门脸各自经营着不同的商品,诸如床上用品、书包、电脑、打印器材、服装、食品、陶瓷制品等等,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各个专业店进行选择。在加纳的各种市场上最值得购买的还是当地人手工制作的木雕,出售这些木雕有专门的市场。这些木雕一般都是选材于当地天然的硬木,质地坚硬细腻,当地的能工巧匠利用这些材质加工出各色各样的、美伦美奂的手工艺品,使人见之爱不释手。加纳的木雕大致分为两个表现对象,一是人物;二是飞鸟走兽。工匠精巧的手艺使得这些工艺品件件栩栩如生。最令人心动的是这些木雕制品价格还不算太贵,一般的木雕制品价格在6万塞地(约60元人民币)左右,较大的要价几十万塞地。买上几件木雕制品回到国内送给亲戚朋友绝对是上好的礼物。

四、美丽的自然风景

 非洲自然风景的美丽从加纳可见一斑。在加纳境内可以见到平缓的非洲热带草原,那绿毯般的草地上间杂着一簇簇灌木丛,一望无际,在草原的尽头与蓝天相连,缀饰着朵朵白云,整个草原显得闲逸、安静,令人向往。加纳境内南面临海,沿海岸线分布着绵缓的海滩,蔚蓝的海水层层打向岸边,发出有节奏的轰鸣,好似蓝色的奏鸣曲令人陶醉。我去过一个叫阿达的海滨度假胜地,那是加纳境内最大的河流沃尔特河的入海口,乘船向入海口驶去,中途可以看到碧绿的河水与蔚蓝的海水交汇,由于含盐度不同,交汇处形成一道略有高差的、细细的水线,清晰可辨。于水中向远处望去水天相连,白云悠悠,帆影点点,岛如龟背,椰树摇曳,宛如天堂一般。加纳是一个多丘陵的国家,从海边向内延伸几十公里,便绵亘起伏着一座座丘陵山脉,但这些丘陵海拔不是很高,加纳境内最高峰是800余米。在丘陵山谷中分布着一条条小河,河水清澈。我去过位于群山中的一个旅游点,名字叫阿克松博,那有一个在山中拦截沃尔特河形成的水库,巨大的水坝把沃尔特河截成高低错落的两段,站在水库大坝上可以看到,青山环绕下的水库库区象一块蓝色的宝石,晶莹剔透。从水库大坝可以乘船溯河而上观赏沿岸瑰丽的自然风景,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1965年入学初一俄语班:李国祺     


  

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