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忆连载之三十七

 

外附英语组的成立、发展与解散

                           杨芳林

 

   流光易逝,从北外附中成立(1959年)到现在(2006年)已经47年,从1988年附校解散至今,也有18个年头了。我是在1960年秋北外英语系毕业后即来附校教英语的,一干就是二十几年,可以说我生命中最好的时光是在外附度过的。今天虽然事过境迁、时过境迁,但只要人们提到附校和附校的师生员工,我立刻就觉得像提到自己的家和自己的亲人。可不是吗,附校就是我的家,那里的师生员工就是我的亲人。那里有我工作、学习和成长的记录,有我生活的酸甜苦辣,有我和同志及.和朋友的情谊,有我的汗水和泪水。但愿我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足够的资料把外附人几十年的工作、学习、重大活动、人事变迁、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以及对国家的种种贡献等等情况都记录下来,传给后人,鼓舞和激励后人。可是很明显是不可能的,虽有美好的愿望,也只有付之一叹了。我大概只能把我所在的英语组的人员和教学等情况粗略地写一写。一提英语组我们必然首先想起老同事张泰金和陈延福。他们英年早逝,我们伤心之余还为国家惋惜,也为他们本人惋惜。天不永年,否则他们会为外语教学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他们和我虽天人永隔,但我常常想起他们,念叨他们,甚至还几次梦见过他们。梦中我们一起开会,一起研究教学,一起参加体育活动,一起聊天谈心。可是却是南柯一梦,气得我直骂老天爷爱捉弄人。

外语附校的前身外语附中成立于1959年,只有高中,首届高一9月入学。英、俄、德、西、法五个语种。张泰金(北外英语研究生毕业)和傅丰圭(北外英语系毕业)是英语组的“开国元勋”。英语有5个小班,张因做教研组组长,教两个班,傅教三个班。他们二位虽是教学新手,但一年下来,教学成绩显著,校领导和学生对他们的教学工作都很满意。1960年秋开学,他们让学生用英语来一次汇报演出,效果极佳,尤其是英语短剧《刘文学》的演技和英语对话都深受观看的英语系同行们的称赞。1960年新来的三个提前从英语系毕业的柴君雄、金锡权和我也很佩服张、傅二位学兄,决心以他们为榜样,全心全意地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服务。1961年春,附中从北外的西院迁移到和平门外南新华街2号。

   1961年暑假后,我们的同届同学刘道义和朱次榴又来到附中。

   1962年附中首届(高中)毕业生大部分升入北外各个对应语种,不少人考入别的院校,有一部分就业。

   1963年是附中、附校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为了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全国成立了包括北外附校在内的多所外国语学校,我们的附中也第一次招收小学三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成了一条龙的附校。教师、职员和工人也有了相应的增加,领导班子也加强了。附校开始进入了人丁兴旺、教师教书育人、学生为革命学习的革命大家庭的生活。英语组新来了张永彪、胡春鹭、毕继万、邱雪艳、丁乃莺、吴明亮、邓俊秉、于韵秋和陈延福,俨然成了全校最大的教研组了。张永彪、张泰金任正副组长。

   1964年暑假后,赵丽维和张坚珍从英语系毕业来到附校任教。

   1965年没有来新的英语教师。这一年附校成立了外语大组,管理所有的外语组,毕继万任大组组长。原来各个外语组照常存在,只是上面多了一层领导罢了。

      1966年春夏之交,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我一度成了执行反动路线工作组的帮手。8月,工作组撤走后,我们这些平时在一起工作、相处得不错的同事们也按不同的观点成立了战斗组。有些组的观点相当对立,相互之间很少交流,动辄大字报上见。

1968年春工军宣传队进校搞“清队”,我又成了专案组的一员。我们英语组的陈延福、张泰金和张永彪几位同志受到很大的委屈。在整他们的过程中,工作组让我负责他们几个人的问题。我虽然是奉命行事,从未公报私仇、落井下石(我和他们之间从来也没有冤仇),但我一想起那两年就觉得愧对他们,因为我毕竟参加了整他们的专案组。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本来在外交部工作的北外英语系1964年毕业的王俊梁调来英语组。紧接着又来了从上海调来的程燕(她原是北外英语系1964年毕业生)。

后又陆续来了“文革”中北外英语系毕业的徐大经、郎胜铄、纪学军、邢厉生、陆强、赵毅、陆幼麟、吴湛、孙志红、屈延平、孔爱玲、李小红、陈晓岚、赵明、黄源清。英语组还曾先后聘用英、美、加、澳等英语专家九人。在此期间,刘道义、张永彪被分别借调到人教社和国家教委,随后金锡权也离开北外去了外交学院。80年代初我本人也离开附校回到北外英语系。

   1980年以后,北外的领导们解散附校的决心变成了实际行动。他们不顾广大附校师生员工和学生家长们的反对,不考虑中央当年成立附校的初衷和附校成立几十年来对国家的贡献,一意孤行地要解散附校,当时的国家教委领导水平也太低了一些,竟然同意这个无理的要求。全国同样性质的学校有多所,惟有咱们的附校被解散,可见咱们的北外领导是多么坚决。1988年附校最后一批学生毕业,附校解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附校这块皮没有了,英语组这团毛也就不存在了。

今天北外又成立了新的附校,在招生广告里大力宣传说这就是当年在毛主席、周总理和外交部的关怀下建立起来的外语附校,他们非常愿意和老的附校挂上钩续上关系。他们的这种热心肠真叫人感动。但人们自然会问:这两个外语附校是一回事吗?为什么当年积极解散那个老的而今天又积极成立了一个新的?当然能成立一个新的究竟是件好事,我祝愿新的附校成功!但愿它能够培养出像老附校毕业生一样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