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拾趣()

司徒双

 

零三年的旅游丰富多彩,其特点是国内游与境外游穿插进行,期间还经历了《非典》的特殊考验,颇为不寻常。

这一年从元月起我们就直飞海南三亚避寒,在《世界知识》出版社的休假地找到了既平坦又人少的极佳海滩(相比之下亚龙湾那边像煮饺子一般,差远了),且价格便宜伙食也好。北方正数九寒天之时,我们在碧波中畅游,充分享受了热带温暖的阳光。1月31日由三亚直飞广州,回故乡过了个热闹的旧历年(与妹妹一家团聚),南方的春节要比北方隆重得多,“吃在广州”更是主要节目。乘此机会还带夫君回了一趟老家开平,正好当地政府为我家重修了祖屋,挂上了“司徒乔故居”的牌子,使这趟返乡之行更加有意义。我们专门探访了开平著名的碉楼,游览了佛山的祖庙,石湾陶瓷,新会的小鸟天堂和圭峰山等名胜,都很有特色。其实广州最吸引人并不是广州市,而是周边的许多名胜。由于地处热带,一年四季的花都可以在冬天盛开,故而处处生机勃勃,唯一的不安定因素是春节过后不久便传来《非典》流行的消息,待二月中旬返京,更是四面楚歌,到四月份连学校都停课了。六月份有朋友提议乘此机会到九寨沟一游,我们当然立即响应,欣然同往。先到成都参观都江堰、青城山和杜甫草堂等,然后乘汽车赴九寨沟,途中经绵阳电子城,沿途欣赏川西平原及青藏高原风光。车在新修好的盘山公路上蜿蜒回转,爬过了数不尽的翠绿山峦。清新的空气使人精神爽利,一天的汽车路丝毫不觉疲倦。抵达九寨沟口时已是傍晚时分,抬头望去四面都是高山,所有旅店都建在山谷中,可以想见十年前这里是多么闭塞的地方,大概也因此,美好的自然风光才得以保存下来。第二天清早进沟时得知原来每日接待三万游客的名胜现在因非典只有几十人,这对我们来说是天赐良机,因为可以痛痛快快地参观所有最美的景点,随意照相,无人干扰,这在国内游中是极少见的(平日人满为患,几乎只见人头,难见景点)。高兴之余决定第二天重走一遍主要路线,把所有美景(长海、五彩池、五花海、珍珠滩瀑布、诺日朗瀑布、树正群海、熊猫海、原始森林等),再看个清楚,细细品味!九寨沟是水的世界,因为有流不尽的清澈见底的无任何污染的高山流水,才造就出五彩缤纷的仙境般的童话世界,在大自然已多半被人类数千年无节制地索取破坏殆尽之时,能亲眼目睹这一稀世美景,是人生一大幸事。这里的导游都是康巴藏族,我们还参观了寺庙,对藏文化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这也是一种收获。

从九寨沟回来不久(七月份)便又参团作俄罗斯之旅(早已筹划,只因非典推迟至此时)。这源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共有的“俄罗斯情结”,那是解放初期唯一可以接触到的外来文化,我们的中学时代听的是柴可夫斯基、肖洛霍夫的音乐,看的是列宾的画,读的是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的小说,欣赏的是“天鹅湖”、“吉塞尔”,唱的是“你从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他为什么目光一闪?”……,可以说俄罗斯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之中,加上我有幸于1957年随中国青年代表团乘火车(七日七夜)经满洲里、西伯利亚抵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那是首次在苏联老大哥首都举行的世界青年盛会,其隆重程度可想而知,一言以括之,我们足足吃、喝、玩、乐了一个月(白天晚上的玩),两首风行至今的歌曲“山楂树”和“莫斯科郊外的傍晚”也是那一年推出来的……。转眼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总想看看现今那边的情况怎样了,又逢圣彼得堡庆祝建城三百周年,全世界的政要曾云集那里,于是我们也赶了个热闹,亲朋好友一大帮,浩浩荡荡奔赴俄罗斯。

谁知当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首都机场集合时,导游的通知给了大家当头一棒——飞机延迟一天起飞,后来才搞清楚是换飞机了,原先告知的波音777被换成伊尔86,一时怨声载道,真可谓出门不顺。尤其令大家反感的是俄航对此并无一句道歉的话,让人深感不快。第二天乘坐的俄航飞机也不敢恭维,登机后两个多小时才起飞,起飞后好久也不上饮料,渴得不行向服务员要水喝还遭白眼;座位上的冷气吹云吐雾但不凉快,还往下滴水,把我衣袖都弄湿了;小桌板放下来收不回去,用力拍打才能勉强复位;我的座椅只能直立不能下躺,老公的则相反,只能躺卧立不起来;厕所脏且无水洗手,而另一处龙头则不停地流水,乘务员视若罔闻,甚至没有手纸(只有很粗的擦手纸);没有电视,空姐们英文不行且态度很差,无服务可言;飞五小时后突然降落,原来是在新西北利亚加油(新式飞机更远的路程都不用中途加油),停机一个小时还不让去侯机室伸伸腿,一直憋在座位上;机上不给小毯子,睡着了能冻醒。凡此种种都明显看出计划经济的后遗证,在这点上不用和发达国家比,俄航比我们民航从设备到服务都差得远,从老大哥变成了小老弟。终于抵达莫斯科,没有想到还有更糟的事在等待我们,那就是过关速度奇慢,一会儿说电脑出故障,一会儿叫换地方排队,一会儿又扣下几个人重查一遍等等,花样不一而足,后来导游一语道破天机,原来是在磨小费,因为组团的旅行社坚持不给,结果让我们足足等了两个多小时。俄罗斯给人第一印象之差可想而知。幸而接待我们的俄方旅行社派来的汉语导游不错,乘大巴顺路参观市容市还为我们演唱了原文的“莫斯科郊外的傍晚” ,众人即刻随声附唱,在嘹亮的歌声中顺利进住莫斯科最大的宇宙大酒店(Cosmos)。晚上来到一家老式餐厅,一进门一位身着俄罗斯传统服装的少女捧着面包和盐欢迎我们,吃的是典型俄国菜,沙拉、洋葱汤和煎鱼,味道很可口,抵俄的第一天总算这样比较愉快地结束了。

第二天一早时差还未倒过来,便忙着奔赴莫斯科北港码头,开始激动人心的伏尔加河五日游。清洁宽阔的码头上停靠着足有十艘游轮,我们搭乘的“捷尔任斯基号”据说是其中最豪华、伙食最好的,要提前很久预订,因为夏季游河也是俄罗斯人选择的度假方式。登上甲板一看,船还整洁干净,豪华却算不上(没有游泳池、舞厅等设备),船舱内的客房很窄,放的是双层床(以至于我第一晚起夜时竟从上铺摔了下来,多亏平日坚持锻炼的底子,未影响后面的旅程)。不过上船后发的卧具、毛巾全部是崭新的,感觉不错。

本以为一开船就在伏尔加河上航行,后来才得知这第一天(包括第一夜)全是在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里走,这条前苏联早期(1932-37年)修成的大运河全长128公里,落差49米,这项宏大的工程是当时一大壮举,建成后把莫斯科与五个海相连(作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濒临十二个海)。整条运河设六个船闸,逐渐减小落差。在船上观看每个船闸开合的全过程也很长知识。运河两岸绿化极好,风景秀丽,一派田园风光。沿河都有人在游泳或享受日光浴,充满欢乐的假日气氛。唯一可惜的是水污染严重,来往的船只许多冒着黑烟——典型的墨斗鱼,大煞风景。幸而船上确实吃得不错,晚餐时边吃边欣赏窗外夕阳下徐徐而过的美景,胃口大开。傍晚时分大家聚集在甲板上大唱前苏联的老歌儿——那些伴随我们走过整个青年时代的歌声引起了每个人的共鸣和对往日的美好回忆,也引来了许多俄罗斯人与我们合唱,不过我注意到,只有中年以上的人还会唱,年轻人对它们已很陌生。毕竟几十多年过去了。临睡前在甲板长椅上闲坐,静静聆听波涛的私语,体会到“心静如水”的美好境界,这也许就是乘船游玩最利于身心放松的缘故。

第二天清晨一睁眼向船外望去,发现已进入宽阔的伏尔加河,只见浪涛滚滚,水鸟翻飞,两岸那一望无际的沃野,让人顿时心旷神怡,也就在此时列宾的名画《伏尔加纤夫》和那只同名的世界名曲的音调一起涌现在脑海里,更加明白为什么伏尔加河虽并非俄境内最大河流(最长为鄂毕河,总长度5410公里),却被国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因为正是她孕育了优秀的俄罗斯文化,见证了这个伟大民族的兴衰荣辱。

沿河还参观了一些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第一个是乌格里奇,这座古城在历史上起过不小作用,最著名的耶稣救世主教堂里曾发生伊万雷帝第三子八岁在此被杀害的史实,教堂是在小王子遇害一百年后为纪念他而修建的,里面有一张大油画描述整个事件的过程:小王子被莫斯科来人杀害,当地人将莫斯科来人处死,莫斯科派兵对当地人进行大屠杀……。参观过程中还聆听了一组六人男声的圣诗合唱,全部歌者为东正教教士打扮,声音浑厚而和谐,如天籁之音,引人入胜。回想自己对音乐的爱好和修养最早也是因为少年时被选入基督教(浸信会)的圣诗班培养起来的,像巴赫这样的古典音乐之父也曾将大半生精力奉献给了教堂用的圣乐上,所以基督教去除其唯心的一面,应该说对西方音乐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救世主教堂出来之后,我们离开导游,自己又参观了三座古老的教堂,它们的规模都很可观,而且相距不远(可见十月革命以前教会在这里的势力之大),不过由于年久失修,都显得十分破旧。倒是漫步市里,见到全城绿树掩映,憩静而安详,没有污染的空气份外清新,蓝天白云格外分明,此时的感受是十分羡慕俄罗斯匿大的面积(1708万平方公里,等于中国的1.8倍,居世界第一),却只有1.49亿人口,比我们的零头还少一半多。这样日子自然好过多了。像伏尔加河两岸茂密的树林、田野和草地,沿河植被总体上保护得很好,不像我们大江大河两岸多为沙滩或耕地,植被破坏殆尽,遇大水如何能不泛滥成灾?俄国人告诉我们,他们所以没有砍伐河边树木是因为国家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用不着取这里的木头……。

第二个停靠的米什锦,意为“鼠城” 。传说当地一位大公在林中熟睡,幸而被一田鼠惊醒,免遭毒蛇袭击,感激之余,将该地命名为鼠城,并建成世界上唯一的“老鼠博物馆” ,不过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另一个反映当地民俗的小小博物馆,它既非国立也非市建,里面展出的是当地学生们收集的各种有代表性物件(从化石到秤砣、钥匙……应有尽有),一方面很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习俗及人民生活的变化,同时也培养了青少年观察生活、自己动手搞研究的好风尚,实在值得大力提倡。

30日早晨抵达上伏尔加流域最漂亮的城市——伏尔加河主要港口亚洛斯拉夫城,它是1010年由被称为“智者亚洛斯拉夫大公”所建。由于该城的黄金时代在17世纪,所以大部分建筑都体现了那个时期的风格,比如在主要广场上的先知伊利亚教堂有五个不对称的圆穹顶,还有一座四层高的钟楼。里面的巨幅壁画充满活力,像一块五彩缤纷的大挂毯。市中心大石墙后面便是著名的救世主修道院,亚洛斯拉夫大公们的墓地也在里面。整个建筑群如同防御工事一般,固若金汤,但内院很敞亮,最特别的是中间挂着一排大大小小的钟,不一会儿一位乐者便过来敲打,竟能演奏出不同的曲调,声音清脆悦耳,博得听众阵阵掌声。原来这是当地的传统,每年夏天“耶稣变脸节”之际,该城都会举行国际合唱与钟声音乐节,我们正好赶上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音乐演出很是幸运。

回船后与同游的另一旅行团联欢,喜遇真光校友石女士,谈得很投机(无论在那里都有机会遇到培正、培道、真光这几个教会学校的校友,而且一见如故,可见有凝聚力)。傍晚,在落日余晖中看海鸥随船飞舞,咖啡厅传来节奏鲜明的舞曲,不由得与同团的伙伴跳将起来,在欢乐的旋律中结束了这美好的一天。

次日船靠在一个小树林边,第一次漫步俄罗斯森林,脚踏松针覆盖的软软小径,满眼是翠绿和各色小野花,水波轻轻拍打的岸边野鸭在戏耍,不时听到林中鸟儿的鸣叫(此时老公会用口哨声与它们对话,鸟儿每每把他当成同类,有问必答,聊起没完,非常有趣)。走累了两人背靠背在松软的落叶上席地而坐,仰望高高的树梢上、蓝天中悠闲飘过的白云,此时真不知自己是在天上还是人间!林中有野营人简陋的帐篷和破旧的汽车,看来俄罗斯人不富裕(乡间房舍多为简单铁皮顶),但会自寻快乐,活得也满自在。

返回莫斯科北港前,船上设了告别晚宴,船长请大家喝伏特加酒,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五天的伏尔加河游。

八月一日返回莫斯科后晚上即乘火车赴圣彼得堡,这一夜的旅程却令人失望,本来四人包厢8小时特快直达车应该相当舒适,谁知上车之后不仅没有冷气,没有洗漱间,连垃圾桶也没有,厕所脏的无处插脚,坐桶又旧又破,坐圈根本掀不起来(男女用时状态一样),列车员板着面孔,只顾自己睡觉,无任何服务可言,又是计划经济余毒的充分体现。

幸而一觉醒来已到达此行的主要目的地,号称“北方威尼斯”的圣彼得堡。这座由彼得大帝亲手缔造的都城果然名不虚传,宽阔的涅瓦河两岸,建筑大气磅礴,到处是青铜雕塑、教堂、大理石宫殿,堪称俄罗斯最具欧洲特色的城市。在河畔漫步时首先看到的是河堤上巨大的埃及狮身人面石像,这是当时欧洲人普遍崇尚埃及文化的表现。来到著名的“青铜骑士”——彼得大帝塑像前感触良多,这位年轻时期就立志振兴俄罗斯的国王,隐姓埋名,只身去到荷兰、英国学习造船,从学徒做起,亲力亲为,终于成就大业。塑像中彼得大帝马踏巨蟒,突出了他那大无畏的气概。随后参观的巴洛克式滴血教堂(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便是在这个教堂里被杀的)、喀山大教堂、伊萨达教堂都极具规模,其中以伊萨大教堂的金色圆穹顶最为壮观,也最高,据说从芬兰都可以看得见它。瓦西里岛,彼得保罗要塞,也令人难忘,这里面的教堂现在是十月革命推翻的罗曼诺夫王朝的王族埋葬地,最后一位国王尼古拉二世的五个子女(四女一男)革命时全部被杀,他们的尸骨现在都移葬于此。随后还专门参观了要塞里面的政治犯监狱的单人间,这里的看守卫兵在犯人进出时都得背过脸去(不许看),高尔基曾在这里被囚禁一个月,后国王听说他生病才放了他。长长的过道里有一间特别阴森森的禁闭室,据说人被关进去十天便会发疯……。下午慕名来到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正是这艘舰上水兵的起义成就了十月革命的胜利,随着苏联的解体,这段光荣历史也正在渐渐被人淡忘。

非常值得回忆的是乘船游览涅瓦河,由于是年为圣彼得堡建城三百周年,所以两岸的建筑都已粉刷一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穿过的许多桥都很别致,也有不少说法,比如有一座爱情桥,穿过时正好看到一位新郎把新娘抱着走过桥去,据导游介绍,这样做这对新人会永远幸福。顺便插一句,我们来到圣彼得堡正值周末,在各景点看到许多新婚夫妇在照相,原来俄罗斯人相信周五结婚发财,周六温馨,周日则会白头偕老……。

8月3日全天参观号称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埃尔米特什——冬宫(原沙皇冬宫)。埃尔米特什原意为“隐修教士的住所” ,因为这里起始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艺术品收藏密室,仅供她和情人欣赏,后来藏品不断增加,逐渐发展为一个世界知名的博物馆。这位女皇原籍德国(据说俄罗斯曾有不止一位德国皇后),十分能干,深得人心,以致于俄国老百姓并不介意她有情人,更有甚者,连她的情人杀害了国王彼得三世,她自立为女皇也未影响其作为继彼得大帝之后最有威望,深受老百姓拥戴的君王的地位(在俄国被称为大帝的在彼得之后仅她一人,其他一般只称沙皇)。圣彼得堡的第一座大理石宫就是女皇送给她情人的礼物。她不喜欢自己的儿子,遗诏将王位传给孙子。儿子将遗诏烧掉自己即位,后被他的卫兵在滴血教堂杀死……。看来全世界的宫闱秘史都是一部血淋淋的争权夺利史。整个冬宫金碧辉煌,装璜之讲究,艺术品之精美,展品之丰富,绝不逊色于西欧任何一座著名宫殿和艺术馆,我们用了一整天时间也只是走马看花般地匆匆而过,深感意犹未尽。

斯莫尔尼教堂及修道院的建筑没有给人留下特别的印象,但它的历史却有些不寻常。原来彼得大帝去世后无合法继承人,由侄女安娜继位,后由大帝婚前的女儿伊丽莎白夺位,她终身未婚,却有情人,第一个情人死后伊丽莎白很伤心,为他修建了斯莫尔尼修道院,后来有了第二个情人,修道院便被闲置起来。叶卡捷琳娜二世曾在这里开设俄罗斯第一所女子学校。

作为音乐爱好者慕名来到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三圣一体教堂总院,景仰柴可夫斯基的墓地,上面有雕塑和墓志铭,但比较一般,不像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里的肖邦墓那么考究(后者每日还有乐迷为他献上鲜花)。

四号乘车去郊外参观叶卡捷琳娜女皇夏宫及花园,只见整个建筑以白色为基调,配以金顶、蓝窗,显得明亮而艳丽,十分抢眼。原来建造它的伊丽莎白女皇以美貌著称,金发、蓝眼白皮肤,所以这三色就成为她最钟爱的色调。不过第二天游览的彼得大帝夏宫以及喷泉花园则更为壮观。如果说宫殿的豪华是在意料之中的话,那一级级向下延伸直至波罗的海的喷泉花园的设计绝对是匠心独具,太有气势了。于是参观宫殿之后我们便沿着喷泉公园石阶一直走到海边,每走一段往回看看,从不同高度欣赏那巍峨的宫殿下方数十座金色雕像组成的喷泉群,在漫天飞舞的水柱中的光和影的变化,真是一种奇观。待走出好几里路终于来到海边时,又是另一番景象,蓝色的大海一望无际,码头前穿梭的是各色客船(好像可以直接从这里乘船往来北欧各国)。在喷泉花园还有一个保留节目,就是和化妆成彼得大帝或叶卡捷琳娜女皇的盛装男女合影(当然是要付费的),这和老外到故宫或颐和园要同假皇帝或慈禧照个相一样,这种“特色”旅游项目总是受到欢迎。

其实夏宫有两个花园,在宫殿下部面对波罗的海的叫下花园,就是上面提到的喷泉花园,在其上部,即夏宫的后面是上花园,虽然那里的花草林木繁茂,但与一般花园无异。

漫步当地最著名的涅瓦河大街已是傍晚时分,但天色仍十分明亮,那是因为正值北欧的白夜季节,太阳要在半夜11点之后才落山,而涅瓦河上的桥则会在午夜后1-4点打开(让大吨位轮船通过)。

说到我们在圣彼得堡下榻的莫斯科大酒店(四星),最主要的特点是大,大到我们头一天乘错了电梯跑到旅馆的另一个出口,只好从外面绕回旅馆。其他设备连三星标准都不够,床又窄又小,床垫弹簧软,睡下去便是一个坑,很不舒服,卫生间只备硬梆梆的再生纸,最令人失望的是没有空调,只有一个老式风扇,中午大太阳下房间像蒸笼一般,大家叫苦不迭(国内有星的旅馆都有空调)。好在早餐比较丰盛,达到西欧同级酒店水平,但是令人惊讶的是不止一名服务员偷偷在围裙下向我们兜售鱼子酱或琥珀首饰等。地陪尤丽雅小姐坦诚对我们讲,这里人工资不高,尤其是医生和教师收入很低。她母亲就是医生,一个月薪水约合800元人民币。她自己做导游(翻译)一天可挣50美元,比她母亲收入高不少。当问及她的婚姻状况时,她说与男友同居,男友不愿结婚,因为此前他离过两次婚,每次需花二百卢布。这使我回想起出发前不久看过的一期巴黎竞报,报道了圣彼得堡以崭新面貌迎接建城三百周年的情况,也披露了粉刷一新的许多房子里面实际设备陈旧,常有漏水等诸多问题,而且至今仍有不少单元(公寓)多家合住,共用厨房厕所等等,极不方便(回想我们几十年的筒子楼生涯,苦不堪言)。所幸从我们听到的反应中,对普京总统一致好评(这里还流行一首叫“嫁人就要嫁普京这样的人” 的歌曲),认为他务实,果断,执政以来已把俄罗斯从经济崩溃的边缘拉回到初步健康发展的轨道上,还说他出生在圣彼得堡,对这个城市有深厚感情,看来这座充满诗意的北欧名城不久的将来有望从外到里都得到重新修缮。

乘夜车返回莫斯科,再入住宇宙大酒店(四星)这才开始对俄首都的参观。尽管1957年来过,那已是太久以前的事了,除了莫斯科河上的游船,克里姆林宫广场的通宵舞会和高尔基公园的联欢之外,许多事已记忆模糊,所以这次重游莫斯科仍感触良多。

首先从市容上看,那七座典型斯大林时代风格(如同北京展览馆那样架构)的雄伟建筑已不像我们过去感觉的那么辉煌,相反显得单调而苍凉,比它们抢眼得多的是座座新教堂,如位于市中心的金顶救世主大教堂就极为富丽堂皇。据介绍原来的教堂在革命后被拆除,改建成公共游泳场,最近又耗资一亿美元把它修复成一座拜占廷风格为主的东正教大教堂。另一座建于1612年(为纪念战胜波兰人入侵)的喀山大教堂于1936拆毁,当时的建筑师巴兰诺夫斯基秘密将图纸画了下来,1990年按原设计重修,1993年11月4日重新开放,现在人们看到的是一座红白相间的十分耀眼的崭新的东正教大教堂……。革命时代过去之后宗教势力又卷土重来,好像人还是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非要倚仗什么神灵不可,尽管教堂建得很棒,恐怕很难说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沿库图佐夫(战胜拿破仑的将军)大街游览市容时,发现原先那座威严的克格勃大楼(1918年以来便是苏联秘密警察总部)依旧屹立在柳比扬卡广场上,只是门前的捷尔任斯基铜像已换成一块不大的石头,内中含义耐人寻味。据说里面还开设了一个克格勃博物馆,但未有时间进去参观。不过斯大林时代排斥异己,迫害不同政见者的事实如今已昭然若揭,能够将这些史实公诸于众,倒真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为纪念战胜德国法西斯而建的胜利广场以其宏大的规模见长,里面有整个二战过程中苏联人民艰苦卓绝奋起抗敌的各个主要战役的详细介绍,且整个展室有立体的巨幅场景再现的战斗场面,十分逼真感人。俄罗斯人民虽然付出了惨重牺牲,但终于战胜了拿破仑、希特勒这样的战争狂人,这样的民族值得尊敬。不过从建筑风格上看,胜利广场及其展览馆没有什么特色,倒是离它不远的凯旋门有些不一般,尽管也是园拱门加顶上的四马战车的结构,但拱门四周的圆柱全为黑色,在白色的底墙上分外显眼,战车、飞檐和门楣也均为黑色,增添了庄严肃穆感。

著名的红场原来是市中心的两个区(克里姆林与Torg城)的交界处,1493年一场大火把这里烧成了一片空地,不久变成一个中心市场。在克里姆林宫红砖墙修成之后,1534年在墙外靠近圣瓦西里教堂处修建了一个“检阅台” (俄文名字的意思是“周围都看得见的地方”),过去沙皇及政要在重大的日子里就是在这里向公众发表讲演的,那时叫做交易广场,直到17世纪才被称作红场(实际上这个字俄文原意有漂亮的和红色的两种含义)。

记得1957年随中国青年代表团来到红场,第一件也是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拜谒列宁、斯大林墓(当时两个透明的水晶棺并排放在墓中),时过境迁,这次来的注意力则集中在欣赏广场的建筑上,这里最耀眼的莫过于圣瓦西里教堂,原先这是座由沙皇伊万雷帝建于16世纪中叶的教堂,旨在纪念1552年战胜喀山(Kazan)完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统一大业的辉煌胜利——围绕象征圣母的中心教堂的八个小教堂,代表喀山决定性战役的日子数目。16世纪在圣瓦西里墓上建了一个朝东北方向的教堂,从此这里被称作圣瓦西里教堂。1860年曾重修,成为俄罗斯古老柱、石建筑的典范之一。

从建筑风格上看,首先是那像蒜头般林立的座座拜占廷风格圆塔顶引人注目,但更为特别是那些圆塔的斑斓色彩——红白相间,蓝白交错,绿橙相配,甚至红绿交叉,乍一看像是各种颜色的大混杂,很是刺眼,但再细看,发现它们的整体效果极为欢快,令人振奋。如果说哥特式教堂努力以增加高度来激发信徒们对上帝的敬畏心态的话,东正教教堂好像是要透过缤纷的色彩来引发人们对天国的美好向往。

克里姆林宫内教堂广场中心屹立着雄伟的圣母升天大教堂,这座由意大利建筑师设计的当时全俄罗斯最具规模的教堂建于1475-1479年间,在革命前的四百年里它一直是俄罗斯最主要的教堂,是历代沙皇和皇帝加冕及东正教最高一级主教接受神职的场所,也是他们死后埋葬的地方(沿墙可见他们的墓)。教堂内部最大的特点是宽敞明亮,好像一间只有四根大圆柱的巨型大厅,这在中世纪的建筑中比较罕见。另外我注意到东正教教堂不设座椅,人们都站着做祈祷(不像天主或基督教堂都有跪拜或坐的地方),这样也显得空间大了许多。除此之外,这些教堂给人的感觉是一切都比较陈旧,缺乏修缮,倒是克里姆林宫墙内新修的议会大厦及普京办公的大楼有些气魄,只是层层保安严密把守,只能远眺而已。

莫斯科市内另一个具有怀旧色彩的地方是“新处女公墓”,在那里我们找到了许多年轻时代就十分熟悉的苏联名人的墓,其中我最关切的是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的长眠之地,只见墓前有一尊重现其风采的芭蕾舞者浮雕,这勾起多少难忘的往事——1953年乌兰诺娃访华时曾来到我就读的女十二中(前身为贝满),我们为她跳了“乌克兰舞” ,舞毕她和我们一一握手,对于从六岁就开始学跳舞并一生酷爱舞蹈的我,和自己的偶像如此亲密接触自然成为永远铭刻在心中的美好记忆。1957年参加青年联欢节时荣幸地被邀请在著名的莫斯科大剧院(Bolshoi)观看乌兰诺娃主演的“天鹅湖” ,不久以后在北京又看过她主演的“吉赛尔”……,没想到这次竟能来到她的墓前,向这位天才的舞蹈家致意。后来我们还专程来到大剧院,这是一座完全古典风格的建筑,正门前八根科林斯柱上面的三角楣顶端屹立着司艺术之神阿波罗的铜像及他的四马战车,里面七层红丝绒包厢极尽豪华之能事。这座在全欧洲规模仅次于意大利的 La Scalla 大剧院的艺术圣殿建于1825年,如果说俄罗斯的芭蕾舞是公认的世界顶尖水平,那么曾经有幸在这一流的大剧院里观看无与伦比的乌兰诺娃的精彩演出,永远是我一生中最难能可贵的机遇之一。

除了芭蕾以外,俄罗斯的马戏也享有盛誉,这次旅游团也安排了马戏表演的节目,演出在老的马戏表演大厅进行,可能由于中国杂技这些年技术的提高,现在看俄罗斯的马戏表演不像五十年代时感到那么神奇,相反有些“哄小孩”的感觉。倒是剧场门口著名马戏演员兼导演尤里·尼库林的雕像,以及剧场前小广场上几组重现这位马戏艺术大师风采的雕塑令人感动,因为它表现了一个民族对自己的艺术家的尊重。

来到莫斯科郊外的列宁故居有一种很异样的感受。这是一座占地面积不小的庄园,幽静清雅,但也和许多那个时代留下来的记忆一样,显得失落苍凉。当故居负责人(典型的马列主义老太太,从穿着到表情都深深打上了旧时的烙印)逐一向我们介绍列宁晚年的起居情景时,忽然有人问这里每天有多少参观者,她有些尴尬地回答说,基本上只有中国人来,可见门庭冷落(以至于我们费半天劲才找到的厕所里竟布满了知蛛網),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了。游览莫斯科一个不可少的项目是参观地铁,这项工程在五十年代已是苏联的骄傲,虽然与纽约、巴黎的地铁相比,历史相对比较短,但一些站台的恢宏气势和精美装璜却胜出一筹,再有那264公里的长度以及164个站台的设置,都使它成为这个城市最便捷的大众交通工具。可惜也因此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记得1986年巴黎圣米歇尔地铁站大爆炸时我正在巴黎,而且几乎每日从那个站经过。今年初的莫斯科地铁大爆炸距我们去年八月参观也只有半年时间……,看来在这个不太平的世界旅游,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没有赶上什么意外事件就算是万幸了。

在大莫斯科地区还有一个有助于了解俄罗斯历史的地方,那就是谢尔盖三圣一体修道院。圣谢尔盖是俄罗斯人最爱戴的圣人之一,他创立的宗教哲学曾帮助14世纪的俄罗斯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度,1380年莫斯科的迪米特里·顿斯科伊王子在率军抵抗鞑靼的马迈伊汗之前,就曾来此寻求圣谢尔盖的祝福,三圣一体教堂就建在他墓上,均衡的比例使整个建筑显得协调,很少使用装璜。不远处的圣徒约翰教堂则以其出色的壁画闻名,内容描述的是圣谢尔盖的生平及据说由他创造的各种奇迹。

要说这次重游莫斯科最值得期盼的,是再度访问特列季亚科夫画廊。1892年莫斯科商人和纺织业巨头特列季亚科夫将个人收藏(约1800件)赠给莫斯科市,这里便成为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市博物馆。在苏维埃政权期间藏品增至十万件,包括从10-20世纪初俄罗斯最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必须以小跑的速度飞快地浏览那62个展室中的精品,实在令人难过(这也是跟旅游团出行最令人不快之处,到处像赶羊一样,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时间,故而我们绝大部分的旅行都选择自助游)。尽管这样,我还是找到了我最喜欢的俄罗斯巡回画派几幅作品。这里顺带介绍一下俄罗斯巡廻画派的来由:1863年俄国圣彼得堡的美术学院里有十四名学生拒绝官方规定的创作题目“瓦尔加列的宴会” ,申请由自己选题进行创作(无独有偶,法国印象派大师马奈也正是在这一年的“落选作品展览”即“落选沙龙”上,展出了他那挑战学院派传统绘画的“草地上的午餐” ,画中与两位衣冠楚楚的绅士一同坐在草地上的竟然是一位以一种坦然态度正视观众的全裸妇女,其震撼力度可想而知),当因循守旧的院方拒绝了上述学生的请求之后,十四名青年为表示抗议而脱离了美术学院(此事当时被视为“学院暴动” ,这些青年也被列入了“嫌疑分子”的黑名单中)。后来这些人与莫斯科进步艺术家联合在一起,于1870年成立“巡廻展览协会” ,按照他们民主与民族的艺术主张,定期举行展览,不但在首都及莫斯科展出,还到外省展览,从1871-1923年共举行过48次画展,在建立反映俄国民族生活、具有民主倾向的现实主义艺术方面起过重大作用。而巡廻画派的存在和发展还要归功于富有的收藏家特列季亚科夫,他不但是个绘画爱好者,而且是位爱国的有民族和民主思想的人,“巡廻画展”上最优秀的作品,差不多都是他买下来的,他还常到一些画家家里买画,从而保证了这批优秀画家的生活和他们创作的出路,并为俄罗斯民族艺术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画廊。十月革命后,是列宁决定把这位爱国收藏家建立的画廊保留原来的“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名称。

在这个画廊中不可错过的是巡廻画派中最杰出画家列宾、苏里科夫和后期的肖像画家谢罗夫、风景画家列维坦的作品。

任何人只要站在“伏尔加纤夫”这张油画面前,都会立即被画中那十个贫苦辛劳的纤夫带入一种低沉雄壮而又悲怆的境界之中,但少有人想到这张令列宾一举成名的代表作是画家的早期作品,据说他在大学时代已开始对这个主题进行构思和创作,并两度到伏尔加河一带对纤夫生活进行实地观察(这张画动笔时列宾26岁,完成时29岁,即1870-1873年),故而画中人各具鲜明个性,尤其是画中唯一仰首怒视前方的小伙子,在整个被奴隶般沉重劳动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队伍里,明显表现出一种愤懑和反抗的情绪,充分体现了画家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对未来寄予的希望。

历史画家苏里科夫的代表作“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自然也是这个画廊的“镇廊诸宝”之一,画中表现的是1698年彼得大帝把反对他的一千名近卫军送上绞架的场面。红场圣瓦西里教堂前大群近卫军正在与妻儿告别,有的在抚慰哀哭的亲人,有的正怒视位于远景处在马上“监刑”的彼得大帝。与众多妇女、儿童、老人在生离死别时悲痛欲绝的神情形成对比的,是画家着重描绘的雄壮而坚强的近卫军形象——没有一个人表示屈服和畏惧,尤其是画面左边与后右方彼得大帝遥遥相对的一名近卫军侧面那视死如归的表情,更加强了整个画面的悲壮氛围。

令人吃惊的是在俄罗斯几个主要博物馆的收藏中有数量可观的法国印象派从雷诺阿到梵高的作品,经询问得知原来19世纪有两名很有眼光的俄国画商,他们在印象派画家还未成名时就在巴黎大量收购了他们之中不少人的作品并运回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捐献(有说是被迫)给政府,极大丰富了俄罗斯这方面的藏品。

说到俄罗斯深厚的绘画传统,在游览著名的阿尔巴特艺术家步行街时可以得到印证。整条大街上除了卖纪念品的店铺,便是一个挨一个的艺术家为人作画的摊位(和巴黎蒙马特区及蓬皮杜中心广场的情景很相似),看那一幅幅肖像都神情逼真,可见作画者的功力,只可惜现如今美术潮流怪异多变,许多以现实主义绘画技巧见长的艺术家,也只能靠当街画肖像糊口了。

在阿尔巴特大街还有普希金的故居,房前有他和他妻子的铜像,据介绍,普希金原是一个非洲黑人国王的后裔(他那一头卷曲的黑发可以为证),这位国王在欧洲与彼得大帝相识,并将儿子送他带回俄国,长大后娶了俄国贵族小姐为妻,普希金是其曾孙。

转眼间15天的俄罗斯之旅便告结束,虽然总体上是走马看花,但可以说从不同角度增加了对俄国的了解,尤其是对其国土的辽阔广大和深厚的艺术底蕴有深刻印象。和1957年相比,觉得俄国人少了许多豪气(或者是傲气,霸气),显得有些无奈甚至像他们的民歌一样,多少带点忧郁伤感的情调,不过相信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终究会找到自己的道路。

八月返回北京,九月即赴加拿大开始又一次美洲之行,关于后者将于2004年的旅行一并记叙,故而2003年的环球之旅到此搁笔。

2004年2月22日于渥太华


  

20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