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漫记

 

刘京平

 

    19951028日至118日,我有幸作为中国旅游饭店协会的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城举行的第33届国际饭店协会年会,也有幸利用在以暂短逗留的时间参观考察了部分景点,对这片历史久远的土地和充满神秘的中东国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闲暇时光脑海里每每忆起在以色列的情景,禁不住用拙笔一一记下,串成漫记。

    1、严格的安检

    以色列作为一个独立仅50年的国家,由于地域问题而与大多数阿拉伯国家水火不兼容,经常受到恐怖分子或极端分子过激行为的威胁。以色列航空公司自成立之初,就一直受到恫吓和威胁,劫持或爆炸飞机的事件也曾发生过,因而乘坐以航航班,安全检查尤为严格。一般乘坐国际航班需要提前两个小时到达机场办理登机手续,以色列航空公司则要求乘客提前三个小时,如果起飞时间已到但还没有检查完,以航规定不等人。我们在出访前就已耳闻此事,等到真正办理登机手续时,方体会到安检的严格﹕我们先是被分别叫到一张小桌前,将行李放到桌上,然后由精通汉语的以航小姐一一问询,问询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有些纯属明知故问,有些则一问再问,例如﹕你去什么地方?与谁同去?为什么去?谁邀请你去的?打算逗留多常长时间?准备参观什么地方?何时返回?认不认识同行的人?是从家里直接到机场来的还是从其它地方来的?行李是不是你的?谁送你到的机场?中途有没有人动过皮箱?有没有人托付带礼品去以色列?有没有人在机场与你交谈打探去以色列的事?等等。当然,问询只是一方面,有时你在回答提问时,检查人员已经在提另一个问题,其目的主要是观察反应是否自然、流利。有时检查人员在提问后还会到另一边与其它检查员交换一下情况,看两边回答的是否一致。经过一番盘问,还要开箱验包,以便证明行李确是个人所带。经过约二十分钟的盘问方办理登机手续,然后还需换个柜台领取登机牌。通过我国出境安全检查、边防检查后,我们来到候机厅等候。以航候机厅则用布帘遮掩着,门口用铁锁锁上,直到离飞机起飞前半小时方才放行。进入机舱前还要再次出示护照、机票、登机牌,经过仔细核对后方允许登机。如此严格的安检,在全世界都极为少见。当然这一切都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因此马虎不得。其实,不仅仅乘坐飞机如此,在我们抵达以色列后发现﹐即使是进入大型商场、大型办公楼,门口也都有安检装置和安检人员,凡是携包进入的,必须经过验包检查。尤其是巴勒斯坦极端组织制造了多起死伤数十人的公共汽车爆炸惨案后,各主要商业大厦的安检更加严格,我们刚刚到达时感到还比较别扭,几天以后也就习以为常了。

    2、伽俐俐湖巡礼

清晨,当和煦的阳光刚刚照在这历史久远而又朝气勃勃的土地上,生活在这个地中海沿岸国家的人民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我们一行在中国旅游办事处主任的陪同下,驱车前往以色列人称之为“生命之源”的伽俐俐湖参观。早在偶然的机会读到圣经时,就已知道犹太人的祖先戴维王曾带着子民到这里定居,而耶稣基督更曾在这湖畔周围留下许多圣迹,现在能够亲自来这里参观一饱眼福,心中激动不已。伽俐俐湖地处以色列东西部,四面被丘陵环绕,是个低矮的盆地,从古至今,由于经年积水形成了沙化地区的唯一的一个淡水湖。因为这是以国唯一的淡水来源,所以被称为“生命之水”。我们抵达伽俐俐湖时,正值正午,28度的气温使人感到回到了北京的初夏,伽俐俐湖静静地躺在沙漠中﹐象个瓖嵌在沙漠中的明珠闪闪发光。亚热带的植物如椰枣树、剑麻等就象编织成的一条绿荫带﹐环绕着这颗灿烂的明珠﹔尽管已是深秋季节,可目光所及仍是鲜花簇簇,诧紫嫣红竞相斗艳。清澈的湖水﹑湛蓝的天空﹑淡淡的白云﹐与浓荫绿树的大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景色,让人禁不住赞美大自然的魅力。在湖边的小径上,不时看到热恋中的年轻男女在绿茵丛中亲昵、嬉闹,欢快的神态让人赞美青春的美好;而步履蹒跚的老年夫妇则在幽静的小路相携漫步﹐满头的银发使人感叹生命的短暂﹒宁静的湖面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天上的白云和周围的山麓都倒映在湖中﹐动的云朵﹑静的山丘交映成一幅恬静多姿的画面﹒湖面上有时有渡轮来往于两岸,在渡轮驶过时,渡轮上播放的音乐声划开了湖面的沉静,鱼儿也时时跃出水面探试动静,平静的湖面象是受到了感染,荡起的涟漪象一串串跳动的音符,只有湖边的垂钓者不为所动,仍然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水面的鱼漂处,也许是情有独钟吧。

    我们在伽俐俐湖畔稍事休息,便驱车环湖游览,在一所离湖边不远的地方,我们停下车走到一个树木围绕的小水塘边参观,水塘里的水质清澈,放养的无数鱼苗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里曾是古老的约旦河的源头,尽管由于水源枯竭而使约旦河水干涸,但河水之源仍在,周围仍是绿荫葱葱﹐而且来这里参观的游客大有人在﹒是什么如此引人入胜﹖借用中国宋代大思想家朱熹的诗句来形容﹕问水何得清如许?为有圣迹源头来! 原来这里曾是耶稣基督降生时洗礼的地方。由于这个缘故,这里成为又一个基督教徒争相朝圣的圣地,而基督曾经洗礼过的小池塘的池水也成为教徒心目中的圣水。每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来到这里都要用池塘里的圣水洗涤一下双手,有的甚至和衣跳入水塘洗涤,也许是让圣洁的水洗去身上、心上肮脏与罪孽。在水塘边,有一个小商场可以买到各种尺寸的塑料瓶或塑料桶,不少参观者从这里带回圣水给亲朋好友,以便让他们分享这圣洁之水。据说,圣水还有祛病健身的作用,笔者想起自己多年近视每日必须佩戴眼镜的麻烦,也禁不住在池塘边用圣水洗了洗双眼,但是睁开眼一看视力仍然依旧,细细思忖一下又不禁哑然失笑﹕毕竟自己不是基督教徒,怎么能奢望圣主的恩泽惠及到我的身上呢!如果圣水真有如此神效,天下岂不是没有了近视眼了。

    离开圣婴洗礼的水塘,我们又来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一所小教堂,从建筑风格看这是一个仿哥德时代风格的近代建筑。但就是在这个教堂所在地,基督曾经设坛讲经,宣传教义。过去的建筑经过一千余年的磨难而灰飞烟灭,教徒们根据圣经的记载,在基督当年讲经的地方重建了教堂。教堂虽然不大却庄严肃穆,一进入就使人油然敬。在讲经坛下,有一块黑黝黝的石头,据说当年基督就是站在这块石头上讲经说法的。古老的石头作为历史的见证静静的卧在那里,似乎在象每一个来访者低声倾诉千百年来的风风雨雨。

    3、戈兰高地寻秘

    戈兰高地海拔两千多米,是中东地区海拔最高的土地,它位处以色列、约旦、叙利亚三国的交界处,曾经是约旦国的领土。1967年的中东战争使这片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以色列的占领地。从下面望上去,戈兰高地象个寸草不生的荒山,石灰岩质的山体和风化的碎石让人感到来到了戈壁滩的边缘。只有几丛极有生命力的低矮野草杂生在陡峭山坡的石缝中。盘桓于山坡的公路全部用铁丝网圈围着伸展开来,不时看到铁丝网上挂着黄色的警告牌,上面用醒目的颜色书写着“小心地雷”的字样,提醒人们不要随便离开公路游玩。公路的一侧是一道天然峡谷,构成了以、约两国分界的天然屏障。

    我们一登上戈兰高地,视觉豁然开朗,本以为上面只是一个小山包,其实却是一马平川的沃土。中东战争后,以色列下大气力开垦这片肥的可以流油的土地,经过几年的努力,这片沃土成为了农作物的主要种植地,如今已经有许多集体农庄在这瑞安家落户,耕作完全采用机械化,我们曾看到大型的播种机,一字排开达6070米,估计半天就可以播种十多顷。这里的农庄是集体所有制,农庄的农民多是由前苏联等国家的犹太移民组成,实行集体所有制并开设集体食堂,一日三餐都可在集体食堂就餐,餐食饮料全部免费;农庄里的交通工具以汽车为主,所有的汽车也是公有的,如果有谁需要使用,只要登记以后就可驾驶外出,但需要按时返还。集体农庄里的住宅多为两层的小楼建筑,人们安居乐业,勤耕勤作,和睦相处,自给自足。如果愿意到集体农庄体验生活,可以随时来这里与农庄的农民一同生活几日,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曾遇到一位来以色列参加会议的内地某旅行社的导游,她曾到集体农庄小住几日体验生活,她对集体农庄的生活还是大为赞赏的,但对农庄的伙食却不敢恭维,也许是因为口味习惯的不同,又或许是因为集体“大锅饭”的缘故吧。我们没有时间体验生活,但看到幽静的集体农庄里的袅袅炊烟和阡陌的田地里耕作的朦胧身影,心中的感觉却是来到了陶渊明讲述的“世外桃源”。

    4、以色列农业

    以色列是个农业土地比较贫瘠的国家,除了紧靠地中海的特拉维夫城市和伽俐俐湖周围外,大部分是沙化的土地。但是以色列政府自建国伊始就极为重视发展农业,积极开发高科技产品用于农业生产。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依靠科学这第一生产力,以国不断研究与培育适应以色列气候和土壤生长条件的农作物新品种,使之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以色列的第一位政府总理就是一位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在他主持政府工作期间,以色列从棉花奇缺到自给自足,在农作物种植上创造了奇迹。当时以色列军用、民用对棉花的需求量极大,可以色列不生产棉花,为满足国内的需要,以国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外汇。为此,当一位美国棉花专家到以色列访亲探友之际,身为农业科学家的以色列总理屈尊造访多次,亲自挽留美国专家多逗留一段时间,为这个新建的国家选择合适的土壤培育棉花新品种。“三顾茅庐”的真诚打动了美国棉花专家,他毅然留下帮助这个年轻的国家培育棉花品种。改良后的棉花品种先在伽俐俐湖地区开花结果,随后又在其它地区推广种植。如今,这个往日依赖进口的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棉花出口国之一。

    其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以色列的农业科学家极其重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许多品种经过引种改良后果实饱满,产量丰硕,到头来又被原产国引种回去。例如以色列原来没有柿子树,从中国引种后经过改良,结的柿子又脆又甜,保鲜期长,便于携带,而且不需要灠制就可直接食用,没有一丝的涩味,这恐怕是最早种植柿子的中国没有想到的。再例如亚热带的水果芒果,在我国能够吃到的大多是需等到果实变软时才可食用,果肉一般都有丝,容易塞牙,而以色列经过改良后种植的芒果却象脆梨一样香脆可口,而且不需剥皮就可食用,这又是当初种植芒果的热带国家始料不及的事情。但是以国农业最令人叫绝的还是农业灌溉技术-滴灌技术。以色列素来缺少淡水,而农作物生长又需要大量的水分,为解决这一矛盾,以科学家绞尽脑汁花费心血终于研究出滴灌技术,即用微电脑芯片来控制给农作物灌溉的时间、浇水量,每当需要灌溉时,计算机自动打开滴水管,营养液从滴管一滴一滴地直接滴到植物的根部,使之充分吸收又不浪费水分,以色列的滴灌技术为沙漠地区节水用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5、以色列交通

    以色列国土地面积只有两万多平方公里,但是公路网四通八达,汽车成为民众的主要交通工具,全国只有一条铁路线。由于以色列人多以车代步,所以在上下班的高峰时间常常出现交通阻塞,有时通过一个十字路口就需要近半个小时。在城市中心地带,如果找一个停车位也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停车技术,我国旅游办事处的门前有以国政府免费给的停车位,可车位常常被鹊巢鸠占,办事处的车只好先停在别处,等待近午夜时分再停回来。从短短的数日客居看,以色列人非常遵守交通规则,行人遇到红灯时都会主动停下来等候,即使没有车辆通过也驻足不前;汽车遇到人行横道时都主动减速行驶﹐右拐弯车让行人先行。因为很少有自行车的缘故,所以一遇绿灯放行时汽车都加大油门冲过路口,行人如果不注意红绿灯极有可能出现意外,这或许是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的原因所在吧。

    以国的汽车多为法、德、美等国生产的汽车,也有日本制造的汽车,但却是在其它任何国家都不销售的品牌,究其原由,原来是日本汽车制造商害怕遭到阿拉伯国家的抵制而特意创造出的品牌。豪华车不多见,有钱人也很少靠豪华车炫耀自己的富有。以色列的租车行业比较发达,或许是因为来以旅游的客人多、对租车的需求大,市中心有不少的租车行。租车手续非常简便,只要提供身份证或护照、驾驶执照并交付租金就可以开走租用的汽车了。一般租用的车都配备通讯设备,如果出现汽车抛锚或其它故障,可以通过车载电话告诉租车行,后者会马上换一辆车给你使用。租用一周的费用在200美金上下,汽油是由车行加满的,用光后租车人需要重新加,还车时应加满汽油。

    也许是多数家庭都拥有汽车并且租车行业发达,以色列的出租车显得比较少,一般车顶上有一个旗子形状的黄灯,上面还有一个绿灯,没有人时绿灯亮,从远处就可知道是空驶的车辆。由于出租车辆的数量不多,在街上打车多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外出叫出租车最好先打电话预约,通常几分钟即可车到。当然了,“宰客”的事情也有发生,我们就亲身经历过“被宰”﹕我们从住地到会议场所只有三、四公里,平时都是安步当车,有时因为特殊情况偶然也叫出租车,平时这段路只需10个以色列币(约合3.3美元),但有一天傍晚我们打车回来时,出租司机张口就要20个以色列币,如此的要价使我们不禁大吃一惊,我们据理以争并要求开具出租车票,司机连忙找还了7元钱并给我们开具了车票,原来只有13元。看来哪里的出租汽车都一样﹕都特别“优待”外乡人。

    在以色列学习驾驶的费用大体同国内的费用差不多,但考取驾驶执照需要通过非常严格考试,一般没有一次考试通过的,如果脑瓜不太灵光,往往需要考几次。但是以色列的驾校除了考核交通规则和机械常识外,没有类似内地或香港驾校的模拟车场,学习驾车是由教练员直接带到公路上,这样学习驾驶更容易适应各种复杂的路面情况,通常都选择车辆较少的路面,教练员的位置有紧急剎车装置,一旦遇有紧急情况,教练员可以随时停车。

    6、死海揽胜

    以色列的死海是闻名世界的内陆海,更确切地说是个咸水湖。原来﹐死海本与地中海相连,但由于地壳的变化使死海与大海隔断成为被山脉包围的孤海,中东地区炎热干燥的气候使海水中的水分不断蒸发,经过千万年的蒸发,死海之水的含盐量高达24%,成为了没有任何生物的名副其实的死亡之海。但更令人称奇的是死海的海拔高度也是世界之最﹕海拔负421米。我们乘车到达海拔零米时已经感到象乘坐飞机时的耳膜压力,在海拔零米的石碑前,一名阿拉伯男童孤零零地牵着一匹骆驼等候着游客的光顾,黑黑的面容、矮小的身躯引起包括象我们这样的过路人的同情心。到达死海边,我们看到光秃秃的岩石构成的山脉环绕着蓝蓝的海水,山脚下岩石的横断面露出一层层因海水不断下降所刻划出的蚀印,风化的碎石散落在公路的两边,泛着白光的盐碱地里仍然有几棵低矮的草丛顽强地扎下了根。满目是一片萧然的凄凉景象。

    尽管死海没有生物,但是高浓度的盐水在几千万年积聚的化学元素却是生产农业化肥的极好资源,以国正在积极开发利用死海资源建设祖国,同时也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虽然自建国以来经历了多次战争,但战火过后仍是积极发展旅游产业,此次国际酒店协会年会上,以色列总理就以“和平促进旅游、旅游促进和平”为题发表演讲。我们早就听说死海的黑泥具有祛病健身、润肤驻颜的功效,吸引了许多爱美之人趋之若鹜,我们由于时间紧迫而无法一试身手,只买了几张身涂黑泥的人物明信片聊作补偿。但在死海之滨我们却经历了在水面上飘浮的乐趣﹕也许是我比较年轻的缘故,带头身着泳裤下到海里,慢慢将身体仰卧在水面上,高浓度的海水产生的巨大浮力使整个身体轻飘飘的没有了重量,闭上双眼任身体随着海水的波浪微微飘动,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让人欲醉欲睡,耳边倾听细浪轻轻地拍打着海岸,如同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死海是以色列同约旦的天然国界,也是一道天然的屏障,翻开以色列建国以来的短短历史,大大小小的战争或国际冲突有几十次,但没有一次发生在死海,此地也没有大批军队驻扎。我们带着不解的目光询问导游,一番解释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死海的海水浮力太大,战舰、运输船根本无法在水面上行驶,只有一种宽体的平底船才可在死海里游弋,但是平底船即缺乏动力又无法快速行驶,在战争中派不上太多的用场,因而死海成为中东战争中战火波及不到的地方。

    6、玛萨达探幽

    玛萨达位于死海附近的高山上,从远处望上去,那里只是一个高高的山顶,其实山顶上是个宽大的平台,上面有许多史前建筑,如今这些建筑已经成为破檐残壁。这里偏僻荒凉、人迹稀少,但却是犹太青年接受历史教育的课堂﹒以色列多数的年轻人都到过这里,甚至海外的犹太人也不远千里、万里来怀古凭吊。原来,在这荒凉的山顶上﹐曾经发生过让犹太人永远不能忘怀的悲壮故事﹕公元前欧洲的罗马帝国时代,耶路撒冷被罗马人占领后,犹太人被赶出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但罗马军队仍不放弃杀戮,意欲将犹太人赶尽杀绝,一部分犹太人流离失所客居他乡,一部分人逃到死海边的荒山顶上-玛萨达避难。罗马军队发现后将玛萨达围困了数月之久,终于从比较平缓的山坡攻陷了犹太家园的最后一块土地。眼看着敌人即将攻陷城堡,犹太人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他们宁死不做亡国奴,选出最强壮的十个人,每个人负责杀一百个同胞,最后再自杀。当罗马人占领山顶时发现,玛萨达上已然尸体遍陈,老幼妇孺无一活口,留下的只有破檐残壁和一具具没有头颅的尸体。这一悲壮的场面永远铭刻在犹太民族的心中,也永远激励着饱尝家破国亡、倍受欺辱的人民为维护自己年轻的祖国的独立与尊严而战。

    7、耶城访古

    耶路撒冷座落在离特拉维夫城90公里的山上,是个名副其实的山城。这里是以色列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尽管许多国家的使领馆仍设在特拉维夫,但以色列人却将耶城视为祖国的首都。这座古老的山城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辉煌的过去,在这里曾经留下世界上两大宗教的许多圣迹,因而成为全世界各地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向往的地方。我们驱车从特拉维夫出发,穿过巴勒斯坦自治区抵达耶城,首先参观了位于山上的圣墓教堂。这座依山势建在山洞的教堂所在地曾经是耶稣基督受难、复活和停放圣体的地方。教堂外观不大,但是里面的厅堂一个接一个。一进入教堂,迎面墙上挂着一幅用金漆油彩绘制的基督受难后从十字架上解下来被安放在石板上和被抬入圣墓的情景,基督安祥地合着双眼,两个男士一前一后抬着圣体,圣母悲痛地跟在旁边,两个小天使在天上守护着上帝的化身。这幅巨画画技高超,形象逼真,一眼望去就让人肃然起敬。在巨幅绘画前,有一块用木栅栏围起来的大石板,据说当年基督就是躺在这块石板上被钉在十字架上。虔诚的信徒都会俯身轻轻抚摸一下石板,一边小声祈祷一边做出“上帝保佑”的手势。在雄伟庄严的教堂里还有安葬圣体的圣墓,许多教徒在墓室门前排队静静等候进入墓室瞻仰。除了圣墓外,这里还有忏悔室、讲经室等。身着黑色长袍的神父在忏悔室默默忏悔,讲经室里传来的庄严的圣颂歌,多多少少冲淡些这不太明亮的教堂所笼罩的肃穆之情。从教堂出来,在门口侧面摆放着三个高大的木制十字架,就近观察可以看到上面有铁钉钉过的痕迹。经询问他人获知﹕原来那是一些狂热的宗教信徒为赎罪而模仿当年基督受难,让人将自己钉在十字架上所留下的。我们虽然没有亲眼目睹这一残忍的场面,但面对这沉重的十字架,想象一下铁钉入肉的情景,也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但同时又不得不感叹神圣宗教给予人的那种感召力。

    在圣墓教堂不远处,有一个犹太人必到的地方,那就是犹太人心目中的“哭墙”(从英文翻译应为“西墙”)。公元前72年,罗马帝国的铁蹄踏碎了耶路撒冷这个繁华的都市,犹太民族的家园在这场战火的浩劫下被摧毁,犹太国也从此不复存在。故国家园经过千余年的蹂躏,只留下成为历史见证的一面孤零零的高高石墙。犹太人每每来到这面石墙前,都会为民族饱受的迫害、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无国可依而伤心落泪。久而久之,这面石墙就被称之为“哭墙”。我们来到哭墙前发现﹕犹太教讲究男女有别,哭墙分为两个部分,男士祈祷的地方女士不得进入。进入哭墙时需用清水洗净双手,然后戴上类似我国回民的小帽进去祈祷。犹太教的清规戒律不少,从犹太教徒的衣着看,犹太民族崇尚黑色,教徒(类似神父)都身穿黑衣,头戴黑帽,长发蓄须并在两侧编扎小辫。

    近邻哭墙的是耶城最富盛名的伊斯兰大教堂,金色的圆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当年莫哈莫德就是梦见自己得到真主的召唤骑着长有飞翼的神马飞驰来到这里升天,聆听真主的教诲。过去这里曾是伊斯兰教的第二大圣地,这里的大教堂是67年中东战争前由侯赛因国王捐巨资建起来的,由于战争的原因这里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胜景﹐静悄悄的院落﹑紧闭的大门﹑荷枪实弹的士兵同哭墙前熙攘的人流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比。

    8、沉重的日子

    我们是应邀参加国际酒店协会第33届年会的,112日晚在特拉维夫的歌剧院举行了年会的开幕式,来自世界各地46个国家和地区的五百多代表聚集在一起共同研讨国际酒店的发展。以色列政府对此次活动极为重视,拉宾总理亲自出席了开幕式并热情洋溢地发表了“和平促进旅游﹑旅游促进和平”的致词。在致词中,他以以色列政府的名义表示欢迎来自各地的朋友亲身体验在这里发生的变化,并相信这只是中东地区国家和人民巨变的开始;他表示有决心为达到和平共处而继续付出努力。他说﹕你可以与你不爱的人和平共处,作为和睦相处的基础不一定需要博爱。旅游可以使全世界各个国家增进更好的了解,毋庸置疑,在中东和平进程将继续下去。拉宾总理的一席话赢得了全体与会者的热烈掌声。他那外交家的风度,饱经风霜的面容,深邃的思维,严谨的措辞,深沉的声音,优雅的手势,给与会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不幸的是这是我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这位伟人的身影,因为在两天后傍晚的一个和平集会上,拉宾总理遇刺身亡了。

我们那天晚上参加了墨西哥旅游部为来年在墨城举办国际饭店协会第34届年会的促销招待会后,于十时半返回下榻的酒店,一整天的忙碌和应酬大家都感到比较疲倦,经过简单的漱洗后都陆续上床入睡了。我当时还没有多少困意,于是随手打开了电视,扑入视线的是CNN台正在连续播放的特别新闻节目,最初只看到许多手持蜡烛的男男女女在祈祷,过了几分钟突然明了报道的内容﹕以色列总理在和平广场参加和平集会时遭枪击,已经送到医院进行抢救。美国总统克灵顿对此十分关心,发表讲话希望拉宾总理早日康复。我听到这里心中一阵紧张,难道说两天前刚刚在大会上做演讲的拉宾总理竟然身遭不测?几天前刚刚抵达特拉维夫时,中国驻特拉维夫旅游办事处的张副主任还对我们讲﹕近期由于以色列情报部门采取了断然措施处决了数名恐怖主义分子,阿拉伯国家的一些恐怖组织已然扬言报复,估计最近会出现恶性事件。不幸的是他的话马上应验了。我立即叫醒了所有团员,大家聚集到团长的房间焦急地等待着进一步的消息,一边看电视新闻,一边七嘴八舌的议论,每个人都真诚地希望拉宾总理能够化险为夷。但是到1115分,电视实况报道证实﹕拉宾总理经抢救无效,在医院的手术台上离开了人世。一颗曾经闪烁过璀璨光芒的巨星陨落了,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中东和平使者、以色列国的捍卫者,带着诺贝尔和平奖的桂冠和对世界和平的向往,终于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我们在电视机前沉默了许久,为犹太民族失去了一位伟人感到万分可惜,尤其是这位极力促成与中国建交的政府总理,曾经在战火硝烟中出生入死,在政坛风云里历经磨难,为以色列国赢得了朋友和伙伴,为中东乃至世界带来了和平的曙光,他没有倒在敌人的枪口下,却偏偏被自己的同胞所暗杀,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第二日,我们特地赶往拉宾总理遇刺的和平广场,那里已然聚集着无数的人,拉宾总理遇刺的现场成为一个临时的祭奠地,一幅用黑色镜框瓖嵌的拉宾肖像挂在支架上,肖像上拉宾总理深邃的目光,仍然炯炯有神地注视着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为和平而战的广场。几名中年妇女在遗像前嘤嘤哭泣,年轻的学生则坐在地上默默地哀思,不论是皓首鹤颜的老人还是呀呀学语的稚子,都悄然地在广场周围点燃起象征生命之火绵亘不衰的蜡烛,祈祷拉宾总理的英灵在天国得到永远的安息。肃穆的气氛笼罩着整个广场﹐空气凝聚着人们的无限哀思﹐宁静的广场只听到沉重的脚步声﹐云霭把天空遮盖得灰蒙蒙的﹒

    拉宾总理遇刺身亡后,各国政府纷纷发表声明谴责极端主义者的非理性做法,同时表示沉痛哀悼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根据犹太民族的习惯,人死后需在72小时内安葬,为此,许多国家的政府首脑都放弃了正常的工作安排﹐纷纷赶赴以色列悼念这位伟人﹒美国的克灵顿总统﹑约旦的侯赛因国王﹑甚至曾经是你死我活的敌人﹐后来又成为和平之路奠基伙伴的阿拉法特主席﹐都来到以色列参加拉宾的葬礼﹒葬礼于第三日举行﹐下葬仪式开始后﹐汽笛声﹑喇叭声响彻大街小巷﹐霎时将以色列的空气凝固了﹐不论是优闲踱步的游客还是行色匆匆的商人﹐甚至是正在驾驶车辆的司机﹐都停车驻步﹐一同为这位中东和平的使者默哀致意﹒各国政客要人的评价不庸在下赘述﹐但最为感人的还是拉宾总理的孙女在葬礼上的发言﹕她不想再谈什么政治﹐什么和平﹐她只希望在第二天醒来时﹐她的爷爷能够依旧象从前一样在她的床边慈祥地问她早安﹗这发自内心得童语不禁让我们在电视机面前收看实况转播的全体潸然泪下﹒一颗巨星殒落了﹐但他在天际划出的耀眼的光芒是否能够点亮中东乃至世界的和平之光﹐恐怕当时甚至现在都还无人能够回答。

 

刘京平

我是70年小四西法班的,法语班的。77年恢复高考后入外语学院法语系。毕业后到瑞士学习酒店管理,此后一直在酒店行业做。曾经在94-96年在国家旅游局,97年到香港工作生活,现在是香港中旅集团芒果网有限公司付总裁兼酒店业务部、旅游产品部总经理。本来是做旅游的,应当写很多游记,可惜没有时间,只是写了多年的管理日志。

 

  

2006.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