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校和平门校址资料

据《北京师范大学校史》记载,
  “北京师范大学建校已近百年,其前身为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这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1919年5月初,北洋政府代表准备在出卖主权的巴黎和约上签字的消息传到国内后,3日晚北京高师工学会成员匡互生星夜与北京大学、北京工专等校联络行径,4日北京高师的队伍最先到达天安门广场,不久北京大学等学校的队伍也到达天安门广场,热血青年愤怒声讨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高师学生周蘧(予同)、匡互生等人写了遗书,准备牺牲自己以争国权,他们首先冲进并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在这一历史壮举中,高师的学生是先锋和主力,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使北京高师成为“五四”运动策源地之一。”
  “北京高师成立后,李大钊在学校开设“史学思想史”等课程,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进步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师大也是鲁迅先生任教时间最长的学校之一,他开设的“中国小说史略”等课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北京高师于192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师范大学。”
  “1926年3月18日,北平学生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炮袭大沽口炮台和日、英、美、法等八国的“最后通牒”,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北京师大与女师大两校积极参与,成为这一运动的主力军。段琪瑞执政府开枪镇压学生,北京师大学生范士融和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遇害。鲁迅先生为此撰写了题为《纪念刘和珍君》的著名文章。”
  “1935年12月,北平学界爆发了伟大的“一二?九”运动,北平师大学生是主力和中坚。北平师大国文系毕业生周小舟(后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是这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50年代初,…… 校舍增加近一倍,原和平门外新华街旧址称南校,定阜大街辅仁大学校址称北校,并在海淀区北太平庄建新校舍,占地82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