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附校友联谊会

标题: 上次的游记还没写完,又来了一次新的。 [打印本页]

作者: 刘俍    时间: 2013-9-27 17:31:56     标题: 上次的游记还没写完,又来了一次新的。

从9月12号到24号,考察了夹金山、巴郎山、梦笔山、虹桥山、昌德山共五座4000米以上红军走过的雪山山口,其中四座现在有公路可达山口处,巴郎山隧道即将贯通,公路即将废弃;昌德山已有隧道可通,我们是沿着废弃的老路开上去的。
而虹桥山则只有废弃的茶马古道可通行,山口海拔4560米,是这次上去最高的。我们从四川小金县两河乡(历史上两河口会议的地方)的虹桥沟骑马进山,夜宿山间,虹桥沟长约60华里,第二天骑马沿陡坡上山,中午到达刀背一样的山口,上了那么多山,第一次见到这么险峻的山口,可称是无锥立之地。然后走路和骑马相结合(下陡坡无法骑马),从四川理县的虹桥沟(虹桥山另一侧的山沟,也叫虹桥沟,同样长约60华里)走出来,晚7时许到达理县的猛固村。
伺候我们又考察了芦花会议会址,中壤口战场,石碉楼战场和瓦钵梁子上的红四方面军松潘战役指挥所(现在是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为徐向前指挥部旧址)。石碉楼和瓦钵梁子海拔不高,但山陡沟深,上瓦钵梁子的简易公路在陡坡上盘旋,全程共有80个180度以上的回头转弯处。
最后一天,本来要骑马上一座4000米的无名雪山,按我们的考证,这才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山上有红军作战遗迹,还发现过红军的宿营地遗址、作战工事、废弃的枪支弹药甚至还有红军战士的遗骸,当地人称此山为“红军棚子”。但进山之前天降大雨,未能成行,给这次考察之旅留下了最后一个遗憾。


作者: 刘俍    时间: 2013-10-14 11:44:52



虹桥山主峰。



虹桥山主峰远眺。

http://ww2.sinaimg.cn/mw1024/e0cd6a90jw1e9cxw8y1s3j218g0x7wky.jpg

主峰左侧的山峦,两座山峰之间,就是我们翻越的垭口。


作者: 刘俍    时间: 2013-10-14 12:13:19

[attach]19276[/attach]
登山前的宿营地,海拔3700米,我们早晨从两河口出发,沿虹桥沟行进,下午到达此地。当地藏民称此地为“两岔河”,从虹桥山主峰积雪发源的虹桥河,在这里与从霸王雪山发源的另一小河(曾流经一处名为黄鸭海子的地方,景色非常优美)汇合,形成沿虹桥沟流出山外的虹桥河。
这里只有几座藏民放牧时才用的简易房子,我们就在这些房子中过夜。
图中左起第一人是北京电视台的摄像陈晓明,三十多岁,但因高原反应,第二天没有上山。
左起第二人戴眼镜的,是两河口乡的杨书记,羌族。
左起第三人是上山马队的领队,当地虹光村的藏民,汉名姓骆,我们称他老骆,近五十岁。
左起第四人戴黑色棒球帽和墨镜的,是我。
左起第五人抽烟的,是这次活动的总领队,著名军事历史题材作家周军(笔名双石)。
左起第六人戴鸭舌帽的,是位近五十岁的藏民猎手,上过虹桥山主峰。
最后穿迷彩服的,是两河口乡的维稳书记(相当于政法委书记),藏族。
作者: 刘俍    时间: 2013-10-14 12:23:48

本帖最后由 刘俍 于 2013-10-14 12:25 编辑

[attach]19277[/attach]
第二天早上出发前的集体合影。
左起,老骆,老骆的侄子(马队成员,藏族),两河口乡人大主任(藏族),周军,两河口乡杨书记,两河口乡维稳主任,前排穿黄色衣服的是北京电视台导演李小彤(通用名李巧娃,女,是这次登山中年纪最大的,六十岁),北京电视台摄像王林(58岁),我,北京电视台摄像陈晓明(未能上山),张帆(四川成都人,剧务,四十岁左右,因有开车接应任务,未能上山),赵文捷(四川成都人,剧务,三十余岁,因有开车接应任务,未能上山),马队成员(上过虹桥山主峰的藏族猎手)。
合影后,杨书记、人大主任、维稳书记和陈晓明、张帆、赵文捷六人徒步沿虹桥沟返回两河口乡,其他人开始向虹桥山垭口进发。
作者: 刘俍    时间: 2013-10-14 15:06:46

我在火塘边抽烟。大家拿着这张照片说。屋里的烟都是我喷出来的,其实藏民屋里的火塘根本没烟囱,我不抽烟屋里也是烟雾缭绕。[attach]19278[/attach]
作者: 刘俍    时间: 2013-10-14 15:18:54

走到沟底了,再走就是上陡坡了。上坡前大家休息一下,我和王林抽根烟。成群的牦牛都来看着我们。原来牦牛对红黄等同颜色敏感,看见我们中间有人穿红的穿黄,都会聚集过来,这种情况多次出现。[attach]19279[/attach]

开始上坡了,从图中可以看出坡度之陡,最下面就是我们抽烟的地方。穿桃红衣服的,是马队中年纪最小的藏族女孩,虹光村人,老骆的侄子的外甥女,21岁,汉名肖江,刚从四川眉山教育师范学院毕业回乡。因她长得很像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的莫小贝,我们大家一路上都称她“小贝同志”。
图中最后一个骑在马上的,就是我。
[attach]19279[/attach]

在陡坡上牵马的老骆,从图中也可看出,陡坡是什么角度。
[attach]19280[/attach]

上到高处,不得不停下来喘气,坡度之险,王林已经不敢再骑马了。由于处在高山云雾中,从这幅图中只能看到坡度的陡峭,看不到下面的险峻,而我们当时是能看到下面的,马在碎石路上一旦失蹄,我们就将再无生路。
[attach]19281[/attach]
作者: 刘俍    时间: 2013-10-14 15:21:05

少传了一张图,就是第二段说明的图。[attach]19282[/attach]
作者: 刘俍    时间: 2013-10-16 20:27:00

本帖最后由 刘俍 于 2013-10-16 20:32 编辑

我在虹桥沟里的留影。
[attach]19337[/attach]



在虹光村进沟之前,所有人的合影。

我和摄像小陈在虹桥沟里的合影。
[attach]19338[/attach]
王林与“小贝同志”的合影。
[attach]19340[/attach]

作者: 刘俍    时间: 2013-10-16 20:33:22

又传错了一张。[attach]19341[/attach]
作者: 刘俍    时间: 2013-10-17 09:40:24

终于到了山垭口了,没想到这个山垭口居然就象是个刀背一样,一点儿平坦的地方都没有。照片上可以看到,三匹马在一起,这垭口就连人都站不下了!从照片上看,左边马队的两个藏民,已经站在斜坡上了,后面的山坡角度很清楚地表现出了这里的陡峭。右边的情况基本差不多,因这里太狭窄,我照相的地方也已经无处可退,这个垭口就是这么小!

作者: 刘俍    时间: 2013-10-17 09:54:36

这张照片上,左侧下角的那堆乱石,就是垭口的另一侧,可看出这个垭口有多小了。从形态上看,我有点怀疑,这个垭口是人工开凿出来的。因为这条路,是废弃的一条清代驿道,垭口一侧,还依稀可见当年修筑驿道的几个台阶。但上下的路,都早已被滑坡或泥石流掩埋了,我们上山爬的那个陡坡,实际上就是滑坡和泥石流的堆积物,古代的驿道就掩埋在下面。而当年乾隆对大小金川用兵的时候,这里还曾是一条主要道路,史书记载中,这个山垭口还曾经运过红夷大炮!真是无法想象,当年的红夷大炮是怎么从这里通过的。
[attach]19342[/attach]
我们在山垭口插上了红旗!

[attach]19343[/attach]
山垭口上,双石激动地挥舞着红旗!

[attach]19344[/attach]
我在山垭口的留影。

照片看上去都不好看,没办法,地形就是那么狭窄,再没地方让我们能取景了,我们要摄像和拍照,马队的所有人马,就必须全部都下坡,否则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而且这时山顶上雨雾弥漫,地处海拔4600米,也不允许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在这里活动(人的动作一多了,就要大口喘气),只好就这么将就了,好在摄像总算完成了。


作者: 刘俍    时间: 2013-10-17 10:28:36

下了垭口之后,回望虹桥山主峰。


下了陡坡之后,巧娃姐与老骆的合影,可看到背后的滑坡泥石流堆积物。
[attach]19345[/attach]
作者: 刘俍    时间: 2013-10-20 19:51:26

再贴几张这次考察之旅其他地方的照片,与虹桥山做个对比。

昌德山的山口,我呢沿着废弃的公路开到这里,可以看到这个山口不象虹桥山那样。[attach]19434[/attach]

著名的夹金山山口,大小完全是一个小停车场。
[attach]19434[/attach]

作者: 刘俍    时间: 2013-10-21 12:21:36

夹金山山口远眺。那些横的线条,是盘山公路,而纵向的小路,就是当年红军登夹金山的道路。[attach]19436[/attach]
夹金山脚下的红军坪,这里是中央红军下山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当晚露营的地方,从这里可看见远处的夹金山山口。画面偏左的树林里,就是当年下夹金山的小路。
[attach]19437[/attach]

作者: 刘俍    时间: 2013-10-21 12:48:11

本帖最后由 刘俍 于 2013-10-21 12:49 编辑

红军坪一侧的小桥,当年中央领导人下了夹金山之后,都是通过这座小桥到红军坪宿营的。
当地人告诉我们,现在封山育林,国家对砍伐树木惩罚非常严厉,而这里只有一个项目可以随便砍树——维修这座红军桥!
[attach]19438[/attach]

有关夹金山,需要多说几句。
夹金山时红军长征途中最著名的大雪山,事实上,红军三个方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夹金山山口海拔4100米),有50多座,最高的在海拔5200米以上,我们翻越的虹桥山山口,就比夹金山要高不少。但是,为什么夹金山那么有名呢?
现在好多人处于某种心理,认为夹金山有名,是过去“有意宣传毛泽东和中央红军”的结果,否则为什么那么多比夹金山高的雪山都没宣传,只宣传这一座?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或者曲解,夹金山有名,是因为这座山的翻越,的确有其不同于其他山的地方。
以我们这次翻越的虹桥山来比较一下就知道了,海拔绝对高度上,虹桥山山口海拔4560米,夹金山山口海拔4100米,似乎虹桥山更艰难才对。
但仔细一看就不同了,翻越虹桥山,两河口的海拔3100米,虹桥沟内的宿营地两岔河海拔3700米,开始上坡的地点海拔不清楚,但不会低于海拔3800米。所以,我们翻越虹桥山,从上坡算起到攀上山口,垂直升高的海拔高度,是800米左右,就按两河口来算,也只有1400多米。
而夹金山,从进入那条山沟就开始上坡起到山口,垂直升高的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所以,夹金山的攀爬艰苦程度,远比大多数红军翻越的雪山要高得多,在较陡的坡度上行进的距离,也远远超过红军翻越的绝大多数雪山。加上当年红军翻越夹金山时气候异常,六月飞雪,所以在长征亲历者的回忆中,夹金山就是最艰难的一座山!
作者: 刘俍    时间: 2013-10-24 18:33:09

再贴两张这次考察的额外收获。
这是著名的四姑娘山!
从右至左,四个山头依次是大姑娘、儿姑娘、三姑娘、四姑娘。
这是我们在上巴郎山的途中拍到的,双石到这里来过十多次,他说这还是她第一次看到四个姑娘一起露出脸来,可想而知我们运气有多好!
[attach]19444[/attach]
[attach]19443[/attach]
作者: 刘俍    时间: 2013-10-29 10:58:34

两河口,左边的是梦笔河,发源于梦笔山,右边的是虹桥河,发源于虹桥山,两河交汇为抚边河,故称两河口。
远处山边,可看见一座毛主席塑像,这是全国唯一一座树立于乡村中的毛主席塑像,立于1962年,树立单位是当地的县林业局。80年代曾有成都的富商出钱想将塑像买走,被当地的藏民拦截下来,曾有数名藏族老人为躺在车轮下,阻拦企图运走毛主席塑像的汽车。
作者: 刘俍    时间: 2013-10-30 09:27:35



对面那条弧形的山梁,就是石碉楼,山梁上隐约能看到的村庄,就是石碉楼村。这条山梁是当年松潘战役中的一个险要的屏障,它正横亘在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黑水河谷上,有3000多藏军在此据守,拦住了红四方面军的道路,最后是红三军团和红四方面军两面夹攻,才拿下这道山梁。我拍照的位置,是当年红四方面军战役指挥所的地点(徐向前指挥部遗址),应该就是当年指挥者观察战场的地点。



从石碉楼的山梁上下望黑水河谷。这里的海拔都在3000以下,但处处沟深坡陡。
作者: 刘俍    时间: 2013-11-1 13:59:42

在夹金山下的藏民家里,可爱的藏族小娃娃(女性)

[attach]19490[/attach]

你们都在看什么?

[attach]19491[/attach]

原来在看你呀!

[attach]19492[/attach]

你手上是什么好玩意儿?

[attach]19493[/attach]

我也来摸一摸!
作者: 刘俍    时间: 2013-11-1 14:03:04

松坪沟,“红军棚子”山脚下的村子里,戴着民族头饰的羌族小姑娘。

[attach]19494[/attach]
我吃饭时,用和大人一样的筷子。

[attach]19495[/attach]

看电视,自己给手上擦点护肤霜。
作者: 董林    时间: 2013-11-3 11:34:28

下次 叫上俺
作者: 刘俍    时间: 2013-11-4 12:40:28

董林 发表于 2013-11-3 11:34
下次 叫上俺

不敢叫你去,你一去非得把人家老乡的马压塌了架不可!

作者: 董林    时间: 2013-11-6 14:46:53


作者: 刘俍    时间: 2013-11-11 15:45:07

在谷歌地图上看虹桥山。红心是我们在虹桥沟里的宿营地,红星是我们翻越的山垭口。[attach]19573[/attach]
[attach]19575[/attach]
[attach]19574[/attach]
[attach]19576[/attach]
[attach]19577[/attach]




欢迎光临 外附校友联谊会 (http://www.waifu.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