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50年校庆》——
“一个都不能少” 50年校庆,对于每一位曾经在“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就读过的学子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曾几何时,花间廊下萦绕着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操场留下过可爱的身影,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映衬出祖国未来的希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是那些莘莘学子亲手描绘。 如今,这些当年英姿勃发、义气昂扬的花朵,已经年届不惑、天命,甚至年过花甲,成为祖父祖母级人物。 今天,这所“天上的学校”已经的确在天上,而我们这些从这所天上的学校走出来的人们,还在不断为之讴歌。 今天,为了能让这所天上的学校再放异彩,我们要在一起团聚,从形式上,到精神上,口号是
“一个都不能少”(一个班都不能少)。 今天,为了校庆画册,我们再一次把不是什么“正经事情”的事情,当作十分“正经”的事情去办,还搭上自己的时间、金钱、精力、甚至一腔热忱,不为别的,只为了能把一份美好的回忆永久定格在这里。 受校友会之托,我和马小卫师姐在这期间主要负责收集这些历史资料,虽然是件很繁琐的事情,但能为校友做一件这么有意义的事情,也颇为难得。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很多校友都给与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关注的热度之高,令我们始料未及,同时也让我们为之感动不已。 短短的两个月时间,要将全校跨度三十年的一百多个班的联系人全部确定,并且把这一百多个班的照片和文物全部收集上来,工作量之大,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原本校友联系人当中,有很多缺憾,有的因为工作忙,无法顾及此事,便层层传递,终于找到了可以承担联系人这项工作的校友;有的因为工作变动或地址变更无法取得联系;有的因为很久没有联系,所提供的联系方式早已失效;有的还有一些不便说明的原因。。。。。。
就这样,春节过后,最初的联系工作开始了。我由于还承担着办公室的一些事务工作,所以联系校友的工作分担的相对较少,而马小卫师姐则承担了最为艰巨的疑难班级校友联系人的寻找工作。还有董林、左惠珍、沈丹、宋岱等人也承担了不少联系工作。电话打了不知多少回,同样的话不知说了几箩筐,关于校庆画册事宜的电子邮件不知发了多少封。一次次联络,一次次排除,一次次确认,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班都不能少”的口号在这里得到了最终的检验——每个班级都确定了具体的联系人。 有了联系人,就有了收集画册稿件资料的基础。 时间的久远,并没有将记忆的痕迹磨去;岁月的流逝,带走的只是留在照片和文物上的数字符号。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件件稀罕的物件,凝聚着保存者为之付出的心血。一行行文字说明,流淌着对青春年华的美好追忆。 有不少年过花甲的大哥大姐,亲自送来自己珍藏多年的照片,一次又一次地辨认照片上的人物,一遍又一遍地核对文字说明的准确程度。还有很多学弟学妹,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收集资料递交过来,校友们顶着严寒、冒着风雨不辞辛劳地一趟又一趟来到青蓝大厦校友会的校庆画册稿件收集小组临时办公点,或送资料、或核对照片、或添加具体说明,其认真仔细程度,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感动。 《校庆画册》是一份定格的美好记忆,是一份永久的珍藏,她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经过十月怀胎,终要一朝分娩。其中凝聚着校友们点点滴滴的心血,让我们难以释手、倍加呵护。 在此,我谨代表我个人和画册收集小组成员由衷地向为此提供过帮助和支持,为此付出过心血和汗水的校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谨以个人名义鸣谢(排名不分先后): 邱慧芳老师、肖菱秀、姜芳杰、周慧霞、王雅玲、何额红、陈谷华、王武全、孙光明、张中和、杨良杰、许跃民、成卫国、李宪武、包永生、张京友、张驰、邢元、赵军、杨京生等校友。还有许多提供了帮助和支持的校友和老师,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全部鸣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