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附校友联谊会

标题: 琵琶声醉什刹海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8-8-7 16:38:14     标题: 琵琶声醉什刹海

林伟对船头坐着的姑娘说,弹一段儿《十面埋伏》吧。

船头女子金蕊,北京人,1995年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大红色紧身短袖小袄,拖地黑丝长裙,神态平和,有些倦容,和我们说话,倏忽之间眼里光芒闪烁。

一刻平静,《十面埋伏》的急促突然回响在什刹海静静的水面上。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曲罢,在座的人无声。

林伟架起肩膀,说,浑身战栗,汗不敢出。

我们几个老的,第一次记住琵琶,便是邓世昌为这一曲弹断了几根弦。

几个人约定,不定什么时候,定要人手一把琵琶,与金蕊对奏。

北京,还是北京,此处倚栏,鼓楼四下里只有墨绿的绿树,鼓楼之上,只有天。

王辉和张林谈起法国,韩英谈起美国,方卫平和我谈起我们十五岁的时候怎么学习《共产党宣言》。


作者: 林伟    时间: 2008-8-7 17:25:14     标题: 豆汁香满京味楼

方兄浪漫不让惠杰兄,晚餐前的一个小时不愿浪费在什刹海边的酒吧里,要坐秦淮的乌蓬船,还要带琵琶的。

于是,小时候游泳的湖里响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浆》、《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落日余辉、水波不兴、垂柳拂面、乐声清凉。忽然想听《十面埋伏》,乐手面露难色,说曲子太长,要听哪一段?点了最精彩的《垓下之战》。乐手正襟危坐,沉吟片刻,但只见纤手一挥,裂帛之声回荡湖面。起势突然令我为之一震。接着,金戈铁马,刀枪并举,情急势紧,杀气升腾,如置身刀山剑阵之中…突然乐手侧掌切弦,乐声嘎然而止。少顷,刀兵初歇,归于寂静,闻其声,但只见尸横遍地残阳如血…一身寒粟忘记己是三伏。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8-8-8 00:02:51

林伟曾经有“豆汁儿辅导员”的名号。说了一年,枉担着虚名。如今几大恨,最恨说话不算数。重游什刹海,再不喝豆汁儿,今后说话,真的要不知从哪里说起了。

平生一共两次勇闯豆汁儿店。据说,豆汁儿冬天暖胃,夏天祛暑,不足之处实在是气味诡异。店中桌椅板凳简陋,邻座不是日常所见之人。第一次没坐下,第二次鼓励自己坐下了,忐忑不安,闻过豆汁儿,精神崩溃,慌忙离开了。

没有林伟,没有穆社长的相关盘道,我的豆汁儿文化到此休矣。

林伟,貌似可信之人,振振有辞,说成功者,要一次连喝三碗,连喝三次。我从来认真地以为,学习,一是没有捷径,只要能喝明白,不要说三碗,找一个靠厕所近处,多少碗咱也不含糊;二是对老师不能半信半疑,要不然弃之不用,一旦信了,就得大胆地向前走,生活的玄机多半不能言传,说不明白,得实践,实践了也未必通,但是不实践,根本不会通。

一连气儿三碗滚烫的豆汁儿下肚。

可以接受,有毛孔微开,神窍通透的感觉,比一连气儿喝三碗开水的感觉有不同。

听林辅导员的意思,喝豆汁儿上瘾。

从精神慌乱地掉头而去,到几日不见抓耳挠腮,我不知虽然十分努力,这有生之年够不够用了。


作者: 王辉    时间: 2008-8-8 01:33:05     标题: 琵琶声醉什刹海(2〕

依旧是丁亥雨中的什刹海,却涌起戊子之夏柔软的浪漫。琵琶声中摇摆着的乌篷船,宛然荷花丛中一道诱人的风景线。由不得我们不唱:乌篷船儿轻轻 ,飘荡在海中,四面吹来醉人的风。透过乌篷船不带船帘的舱窗远远望去,什刹海居然浩瀚!浪得起所有浪漫的幻想,盛得下所有美丽的结局。

戊子之夏的乌篷船在什刹海荷丛中穿行,晚风携来一曲曲挑人心弦的琵琶声,我们偎坐在只有我们的船舱里,听卫平讲那过去的史实,捧场着惠杰的“浪漫美丽”叫板金刚经,跟着韩英指认两岸招牌的西文,肃穆地聆听林伟点将的“四面埋伏”。卫平说,“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里”没有了下面的“地主和吃谷糠”,于是那伶俐的琵琶声便调回“乌篷船在什刹海荷丛中穿行,晚风携来一曲曲挑人心弦的琵琶声……… 

浪漫,就这样重复;美丽,就这样巡回……

[attach]9595[/attac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8 1:34:05编辑过]


作者: 王辉    时间: 2008-8-8 01:48:27     标题: 豆汁儿香满京味楼(2)——馋馋晓敏考考小芒

晓敏闻闻,小芒来答:这是什么?答不对,取消24小时热豆汁儿澡资格!

[attach]9596[/attach]
[attach]9597[/attach]
[attach]9598[/attach]
[attach]9599[/attach]
[attach]9600[/attach]
[attach]9601[/attach]
[attach]9602[/attach]
[attach]9603[/attac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8 1:50:11编辑过]


作者: 王辉    时间: 2008-8-8 03:51:03

执著的“孝友胡同”和平生第一碗豆汁儿

丁亥之夏为了小芒一声“孝友”,浪腾了一池什刹海水。淋透了雨水搬完了烟袋斜街所有的石条,校友竟然没有寻到孝友。

戊子年不同丁亥了,惠杰都为浪漫冠名美丽了,还奈何不得一个“孝友”?

依旧什刹海荷花牌楼,却改坐了黄包车。颤巍巍颠腾了小20分钟,没遇上石条挡车,竟轻轻松松停在了孝友胡同口儿上。往伸平了双臂就能挡住所有来往行人的孝友胡同里走不了两步,一所不起眼的的四合院门框上,大大方方一横匾:“九门小吃”。原来知道九门提督是个挺大的要官,如今把九门缩在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儿里,不免觉得狭窄。进得院儿内,鹦鹉蝈蝈叫成一片,左边一角儿是传了六代的糖人孔,大热天握着滚热的糖稀吹着糖人儿,让他在糖人儿上写上孩子的小名儿,竟然不会书写幼儿园的幼;把着大门右角儿是 “面人儿”什么,没写名儿,不现场捏,只卖一盒一盒的礼品面人儿。顺着两面回廊往里走,竟是夜市摆摊儿的阵势。主厅里昏暗潮湿,一棵两人抱的大槐树被砌在大厅中央,像贫嘴张大民家的那棵树。得满世界占座儿,有个小舞台,一位拌成老北京艺人模样的人对着麦克说书,挺闹。先得预计自己消费多少在收银台买张卡,然后拿个湿里吧唧的大木托盘一家一家自个儿去买,每买一样刷一次卡。一小撮儿两筷子就能下肚的爆肚冯,要价40元,一气儿吃了三盘没解气,那肚儿真嫩,那料真姓冯。焦圈儿不脆,可那些个做成指甲盖大小的各式小年糕好吃。卤煮根本没法跟丁亥林伟请的卤煮相比,可那碗凉豆浆爽人。没闻见小芒形容的豆汁儿味儿,显然这豆汁儿被排在九门之外。孝友没有豆汁儿。

几天后从什刹海面乌篷船下来,林伟说“京味楼”得走两站地。很少搭乘公共交通的一帮人叽里咕噜一哄而上竟上了公交车,门刚关,司机大喊一声:“关窗户嘿关窗户,开空调啦”。嘿,我们一上车,就空调待遇,那么客气干嘛,弄得卫平挺自豪:瞧,咱还不老,没人给咱让座儿!

林伟说京味楼其实是个新馆子,可,是正京味儿。想着小芒隔洋越海地弘扬豆汁儿,连澡都豆汁儿里洗了;给多大官儿都不做的林伟,竟义务辅导员了,这豆汁儿一定神圣!

这京味楼为方便不懂豆汁儿的老外,给咱的豆汁儿起了个洋名儿,叫“北京可乐”,再问详细点儿,解释成“绿豆饮料”。听这新名儿,多爽!绿豆饮料北京可乐终于来了,原先想着刷锅水的模样,竟也真青青绿绿一碗绿豆饮料。用鼻子闻不到什么耍锅水味儿,忽想起小芒“咸菜丝儿管够”一说,忙问林伟原由,原来这饮料没咸味儿,得泡着焦圈儿就咸菜。

一切就绪,平生初碗豆汁儿得庄严,像人生每一次“初”。严格遵守林辅导的指导,没咂滋味儿,一口喝成,停下来,竟打了几个寒碜。做证的照片上,面目表情完全倒回到四九年前。韩英干脆用手把嘴堵了个结实,怕井喷。

人生过半竟还有一个“初”,竟还“初”了一回,不易!我们比没“初”的卫平英勇,比“初”过三碗的惠杰神秘,可还享受不了老道的林辅导那种幸福。

谁知道小芒?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8 3:55:41编辑过]


作者: 黄晓敏    时间: 2008-8-8 15:34:20

馋! 
不光馋盘中美食,也馋乌蓬小船、湖上琵琶、清风荷花、奥运魅力...... 
既然只让我闻,不用说菜名,答案就留给小芒了,能多得几分。咽一碗豆汁要这么多东西佐食,够厉害。
听林伟笔弹“垓下”,耳边犹闻琵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8 18:24:11编辑过]


作者: 穆小芒    时间: 2008-8-8 21:37:48     标题: 就不回答

严重拒绝回答这一挑衅性问题。眼盲,除非尝了。

画舫游、琵琶奏,一池荷花、两岸垂柳。何日重游携纤手?


作者: 王辉    时间: 2008-8-9 16:23:14

QUOTE:
以下是引用穆小芒在2008-8-8 21:37:48的发言:

眼盲,除非尝了

小芒兄,我们每人都替你和晓敏姐尝了一口,不麻烦你亲口尝了,要是不认得了,明年给你补课。


作者: 王辉    时间: 2008-8-9 16:38:53

QUOTE:
以下是引用穆小芒在2008-8-8 21:37:48的发言:

何日重游携纤手?答:待来年!

小芒兄,约好明年什刹海琵琶合奏,抓紧时间学。金老师说像惠杰那样的人几个月就能弹小曲儿。乌篷船都预定好了,明年抱着琵琶半遮面直接来就是,等听你的鱼光曲。


作者: 倪庆云    时间: 2008-8-11 09:24:41     标题: 浪漫考证

歪批方为平、刘惠杰、张林、王辉、韩英、林伟[还有谁?不知道]什刹海之行

绿水清波,烟雨蒙蒙。轻纱幔帐,舞絮飞翎。

岸边垂柳,湖中倒影。一叶荡漾,撑起乌蓬。

半掩桃花,琵琶声声。《十面埋伏》,垓下之争。

金戈铁马,弦断曲终。弃舟蹬岸,恍如隔梦。

百转千回,豆汁催醒。何曰浪漫?有待考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1 9:50:45编辑过]


作者: 倪庆云    时间: 2008-8-12 12:06:13

继续歪批,二次考证

斜街酒肆,意重情浓。豆汁焦圈,追根寻踪。

不为品味儿,只为初情。砸烂沙发,摆起板凳。

凝神静气,心摧胃涌。正襟危坐,专等号令。

三碗过岗,急着出恭。此乃浪漫?再次论证。


作者: 韩英    时间: 2008-8-12 14:20:53

老尼继续批,批到自己歪倒为止啊![em01][em01][em01]
作者: 倪庆云    时间: 2008-8-12 16:09:30

继续歪批, 再三考证

荷花依旧,楼阁巍耸。马蹄车轮,扭动月风。

不再琴曲,不再梦醒。隔岸观景,吟诗诵经。

校友孝友,难觅其踪。踏破青板,石条儿见证。

九门胡同,百味人生。糖倌面人儿,拿捏袖中。

平杰英伟,林中辉映。不言浪漫,再三求证。

都说,是不过三,就此打住。

 [em07][em07][em07][em07][em08][em08][em08][em08][em08][em08]


作者: 林伟    时间: 2008-8-28 16:19:31

忙忙叨叨,总静不下心来。总觉得“琵琶声醉什刹海”的事没说透,得空接着说:

请金小姐弹一曲《十面埋伏》,见她眼中闪过一丝犹豫,原以为她不一定会弹,是个走江湖卖艺的,只能弹几只流行小曲而已。谁知一出手便声震后海,一座皆惊,证明其师出名门,身手不凡。直到临别,双手奉上方兄的额外奖励之后,金小姐才在不经意间说出,《十面埋伏》原是她们的单点曲名,本来要另行收费的,当时没好意思说出口。此时,我才恍然大悟那一丝犹豫的由来。事后回味此事,一直难以忘怀:一方感觉遇到知音,免费凑上一曲;一方欣赏到真艺术而额外多奉赏钱----此中默契岂是阿堵可以换来?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8-8-28 18:14:48

   感谢泥兄的诗。我不会写诗,写起来吃力,迟复见谅。

   听林伟这么一说,心里感受挺复杂。但愿有更多的金蕊。

 

 

怀抱一把旧琴,

落座不顾主客,

引来一抹残阳,

拨乱满池碧波。

几个貌似闲人,

心中激动祖国,

未到银锭桥下,

琴声与吾同和。

林伟请教埋伏,

弦动撕云裂帛,

曲罢惊魂不定,

相识眸中闪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8 18:21:53编辑过]


作者: 韩英    时间: 2008-8-29 05:05:12

林伟不说,还真不知道。文化之事,常有很多奥妙。

划船那一幕又出现在眼前。

什刹海旁,碧波晃荡,个把小船,在远处忽悠。几个貌似闲人,坐在长方桌前喝着。坐着也是坐着,“我们干点儿什么?”,“干”什么?一阵哄笑。我脱口而出:划船?没有响亮的回应。只见方兄低下头,一声不吭,手里不断地搐动手机(一般在做重大决策时,方兄都是这个样子)。

看着湖面上飘忽忽的小船,又看看我们这一堆,特别是刘兄那见证社主优越性的龙体,转而又想,弄不好会翻船吧,人寿保险还没买呢。我开始犹豫了。“会晕船吧?”我找借口说。话音未落,就遭到一片耻笑。我心说,谁晕阿?有种的,上!

不一会儿,只听方兄喊了声:船来了,有船夫,有美女伴奏。不知道船怎么自己就来了,也不用到什么地方去排队,买票,你挤我,我挤你,然后被告知,还要等一小时。时代真是变了。

一条船稳稳地停在了岸边,像条航母,再有十个惠杰也翻不了。这下放心了。我和王辉审视了一下美女,“不那么美嘛!”我们俩异口同声(女士对女士一般比较严格,绝对不是醋坛子)。方兄马上迎合,“那我把头朝后面看”。其实,后来的情景证实,方兄心里一直敲着小鼓。

明目张胆的是惠杰兄。一路上,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坐在船的另一端,远远地端视琵琶小姐,还一个劲儿地盘问:学多少年啦,哪里学的啦,难不难啊,能跟你学么?(原来是套近乎)。

林伟向来一副绅士学究样,心里怎么想的,从来没人知道。点了深沉的,点肤浅的;点了法语歌,点西语歌。我们一起稀里哗啦地唱,各唱各的调,独立性很强。有王辉作阵,张大哥唱得很专心,没杂念,目也不斜视。

方兄最付之行动。嘴上不说什么,手里掏出奖金。不仅如此,更令人不能忍受的是,该走了,还不走,要人家的电话号码,又是一通手指运动,把电话打在了手机里,定格在心里。我相信方兄,说到就会做到的

以后是否再划船,是个问题。即使再划,也要换个男琵琶手了(穆兄要做好思想准备)。

(不会作诗,只会唠叨。“琵琶行”唠叨完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9 5:23:48编辑过]


作者: 王辉    时间: 2008-8-31 07:00:04

                      银锭三绝和烟袋斜街

一直惦记着“丁亥之夏”小芒兄垫着手巾说的“烤肉季”里的“它似蜜”。

三顾什刹海那天,天是透亮的蔚蓝色,所以几天后惠杰同我抱怨单双号出车不方便时,我一点都没心疼他。摞着几层人的小小银锭桥,似乎承受不了那些个重量,却还努力忠实地弓着脊背担当着,让我久久感动。因此没舍得上桥,远远透过桥拱西眺,一池粼粼水波的彼岸,竟是一抹如黛的西山。明代史籍就明确记载的燕京8景之一的“银锭观山”,如今却也得仰仗奥运蓝天才能多赏几回

两岸的嘈杂,丝毫没有吵到那一片片花影入波“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的花之君子 --- 我们久咏的荷。于是,我身后便是那“银锭三绝”的最后一绝“烤肉季”了。

高大的“烤肉季”牌楼下,涌着手里拿着排号的食客。阵阵烤肉香不解人意地飘出来,逼得我狠狠咽了几下口水。正被香气折磨得无奈,忽见门口的一张桌子上,摆卖着一大笸箩诱人的玩意儿:裹着薄薄细细砂糖的麒麟饼,掺着厚厚实实芝麻酱的糖火烧,炸得棕黄油亮滴着蜜汁的糖耳朵,镶着殷红饱满大红枣的黄灿灿的小窝头………还没见到“它似蜜”,吃到它们也蜜极了。

就着明窗外的“二绝”,我“绝”着芝麻烧饼夹烤羊,甜而不腻的“它似蜜”,鲜嫩筋斗的芜爆散丹……;依楼观望窗外的银锭桥荷景,银锭桥上的人依阑眺望“烤肉季”的高楼明堂,景色迷了人,人亦入了画。

人一痴迷,吃饱了就不自主倚了歪斜地斜进了“烟袋斜街”。估计“斜街”是怕了林伟丁亥之夏盲然闯入的轿车,街入口笠起了茁壮的水泥柱,像是在“银锭桥”这个烟袋锅子的脖子上栽上的几根加粗的银针。曲里拐弯的“烟袋”里,刻意往老里旧里捣持的店铺门脸,特像拍老电影的布景,哄得游人放不下手中的相机。每家店面都布置得让人以为琳琅满目,店名儿叫“犄角旮旯”什么的绝没百家姓;商品设计得也别出心裁地让人目瞪口呆,大大的印着 « CHANEL »的布包和老头衫上,画着端着长枪穿着八路装的红色娘子军。就“广福观”门前清静,因大门上贴着“会议”关观。每家“吧”都别致温馨得让人出了此“吧”又进彼“吧”;高挑的竹门竹椅的阁楼,朦胧的夕阳中,让人暧昧地温暖。在这儿,吃的是景致,喝的是心境。

人说什刹海是故宫的血脉,加之两岸聚集的王府老宅,池中桥下荡着亦明亦暗亦动亦静的涟漪,或许这正是后海的独特文化,予以人的隔世恍然的幻觉和怦然心动的真实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31 7:01:49编辑过]


作者: 刘惠杰    时间: 2008-9-3 21:30:37

傍晚。

秋雨和秋风。

我来学校的路线,是到交道口,倒乘7路无轨坐到头儿,白石桥,在那儿会同彭光几个,穿紫竹院。

天气变化,总是出人意料,这一阵突然而至的秋雨和秋风,让我明白人生存第一忧虑,其实是天气。

转过路口,看见一辆7路刚驶出车站。下一辆,要等一会儿。

我没有雨具,斜挎书包站在秋雨和秋风之中。

有人拽我衣摆,低头看,是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儿。女孩儿示意我向她身后看,我看见路边民宅的门洞里坐着一个老人,老人招手让我过去。上了几个台阶,到了门洞里头,老人说:“避一会儿。”我说:“才刚不像下起来的样儿。”

风雨骤然急了些,女孩儿接着单腿跳房子,老人看着风雨沉默。

这么多年了,经过这个地方,好多次想起老人和女孩儿。


作者: 倪庆云    时间: 2008-9-4 10:06:07

这王辉居然还发现了一个恍惚盗用某家字号的处所,可见这什刹海胡同游够多到位。看来需要深入细致的侦察。赶明儿个再爆料一个什么重大发现,又是恍倒一片。


作者: 王辉    时间: 2008-9-4 16:19:14

老尼低调开的“!!楼”,后海制高点,可谓后海第四绝!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欢迎光临 外附校友联谊会 (http://www.waifu.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