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附校友联谊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807|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似曾相识的陌生人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林伟 发表于 2008-9-2 14:38: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们曾经生活同一校园里,我们曾经在同一个食堂里吃饭,我们共同渡过美好的童年、少年时光。那段时光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回忆。但是,对于我们四十年、五十年、六十年生命历程来说,那段时光太短暂了。而且那时我们的思想都远未成熟,而以后的生活道路各自不同,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在回忆童年时光这一点上我们有强烈的共鸣,除此之外,说得直白一点,可能有点扫兴,但不能不承认:你我都是陌生人。回忆美好时光的共鸣给了我们一个错觉,似乎大家是知音,但事实上我们不是。所以,丁亥之夏、戊子之夏、外附沙龙……怀旧的主题不断强化我们的共鸣,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留下更多的美好回忆。但是,仅此而已!其他方面我们和陌生人一样需要小心翼翼的沟通,否则也会像陌生人之间产生误解,造成伤害。

从几次矛盾冲突中我早已悟出了误解产生的原因,但一直不忍心说破。可是误会一再发生,我只能说出这句扫大家的兴的话了--你我只是似曾相识的陌生人,忆旧之外的话题还需要沟通。

因此我建议:大家“求小同而存大异”。不断强化共鸣,而放弃其他无关于此的话题。大事大非问题放到社会网上谈论,或许能找到更多知音。实在想在同学间议论,我想在各班级讨论可能更好,因为大家年龄相近,成长背景相同,误解相对少些。

一己之言,扫大家兴了,抱歉!

娱乐校友、娱乐大众。

Rank: 8Rank: 8

2#
王辉 发表于 2008-9-2 16:25:10 |只看该作者

同感林伟!

30年多少届,多少人甚至没有“似曾相识”的谋面。谁能说出同班之外更多的同学名字?我就不能!附校,只是一个共同的背景,一种号召力,就如同我们这些散居在外的人对同乡人的感觉,但并不可能所有同乡人都是同路人,难道同校就必定同路?我至今有永辈子不想想起的同学,我也见识了许多类似的情况,太正常不过。

同校人是不是同路,要看交往后的缘分,志趣,认知水准等等因素。通过网站,我喜欢上许多生平从未谋面从未相识的校友。对我而言,这些新近交往的校友,附校元素并不大,仅仅因为我们可以说话和交往,附校只起了一个媒介的作用。

反之,即是林伟的理论。尽管我们比附校之外的人多了一个共同的背景,但在许多状态和认知层面上,多少人还是未曾相识的陌生人。我已学会了“不同陌生人说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 16:27:42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
王辉 发表于 2008-9-2 16:28:27 |只看该作者

抱歉,贴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 16:29:17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4#
左惠珍 发表于 2008-9-2 18:02:47 |只看该作者

   又让林伟给悟出来了!

 

[em17][em17][em17]
制造快乐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5#
方卫平 发表于 2008-9-2 18:11:11 |只看该作者
赞成林伟的看法和建议。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6#
史晓帆 发表于 2008-9-3 00:07:55 |只看该作者

人人都想往美好的友情,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又存在着差距。

 

外附网是一片交流的天地,共同的童年是联系的纽带。这个世界分明虚拟成分不低,却可令我们暂时忘却现实中荣辱与共的朋友,忍痛取消与情人的约会,挤出宝贵时间来此凑一把热闹。那种劲头那种痴迷,连我们自己都诧异。谁让我们赶上了小时候连梦都不敢想的网络时代?

 

外附网上诚如现实世界,不能祈求人人都是朋友,也不能祈求每个话题人人都感兴趣。但灵感来了,遇到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扎堆聊上一阵,将长长的诗句从北京一直连到巴黎,再连到澳洲,岂不美哉乐哉?能在一起一乐,陌生又何妨?

 

有时候,也会感觉无聊和没趣,那就歇几天,连网都懒得看,省下时间去会现实中的朋友。情绪再来时,再来聊一痛;又觉无趣,再离开几天。来去自由,无牵无挂,不也挺好?

 

有时我们会吵架,谁让我们是人?待到心情平静时,可能又重归与好。倘若从此反目成仇,分道扬镳,那也没辙。没准等快去天上的学校报道时,还有大彻大悟的机会。

 

政治话题敏感,且多禁忌,亦容易引起分歧。但一味避之怎能避得了?如海内外校友多多理解各自的处境,持不同观点者多多宽容彼此的政见,没准在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我们的神经能够更坚强,我们的视野能够更开阔,我们能够更加优雅地谈论这个世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7#
韩英 发表于 2008-9-3 05:54:57 |只看该作者

林伟的“求小同存大异”理论,第一次听说,很让人开窍。过去追求“大同”,很辛苦,也很徒劳。

其实,如果用心平气和的态度,虚心学习的心态,校友聊天应该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益处。彼此之间能激发灵感,相互鼓励,互相学习。想想两年的网聊,不愉快有,但收获也是很多的。

德国校友(燕清、协燕),研究问题非常细致、深入。过去我对德国没太注意,因为有了校友,我开始注意了。很愿意听他们讲,比自己读书来得快。

从法国校友(晓帆、王辉,晓敏消失了)那里,知道了法国的另一面。法国是个很有个性的国家,不跟随中国,也不跟随美国,值得好好研究研究。

方兄对日本很感兴趣。夏天我又把一知半解的明治维新过了一遍。从方兄那里得到启发,也许日本比美国更容易借鉴。

马大姐(一会儿非洲、一会儿中国,搞不清楚)信息总是很多、很快,而且有头脑。一般读了她的信息,我就不再去读类似的了。

穆兄看问题很乐观。看了他的帖子,就不用看本山了。因为澳洲有了他,我平日的阅读又多了个内容。

莉莙喜欢讨论佛教,我插不上话,但明白它的精神。在中国刚买了一本《图解佛教--读懂佛教之美》,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准备扫一下盲。

美国校友(藴企、玲玲)看问题透彻。有时倒想和她们聊聊美国,看看她们的想法,因为我对美国的了解,也许只局限于我的圈子。

从奇梅大姐那里,我明白了,人老(看上去年轻10岁)思想不一定就老。只要脑筋开着,就不会落后于时代。我也坚信,人到更年期,脾气不一定都很坏。有修养的话,情况会好很多。

从很多中国校友那里,我体会到了他们的心情。自己的母亲有缺点,宁愿自己说,不愿别人说。我很理解,其实,我也是这样。

还有很多校友,不一一例举了。

总之,校友网增添了我的兴趣,丰富了我的生活。

感谢为之付出时间、精力的领导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3 6:04:26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论坛元老

鱼儿离不开--开水

Rank: 8Rank: 8

8#
倪庆云 发表于 2008-9-3 09:53:49 |只看该作者

大锤不愧是大锤,不锤则已,一锤惊人。总是在不遗余力地为弘扬祖国的文化精髓而奋斗。每次都是锤在节骨眼儿上,那么准确、那么及时、那么到位。无论是“书画鉴真”,还是“求小同存大异”,身体力行,都是让人那么敬佩。

云----不知哪里的风吹散了又聚拢,心----不知道何时还在跳动, 人----总是在寻找那一刻,聚----永远是分的朦胧......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9#
周莉莙 发表于 2008-9-3 10:11:56 |只看该作者

          林伟提出的这个题目有讨论的潜力。方兄的加入也给这讨论添了把火。
          首先恭喜韩教授入佛教扫盲班,虚心好学的精神更让我对你刮目相看。等你扫盲毕业了,学姐一定陪着你好好聊。
           其实相识也好,陌生也罢,自古以来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有争论有分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当这种让人有些尴尬的场面出现时(尤其是在新老熟人之间),我觉得不应该去责备拿出来被讨论的话题,我始终认为这些话题本身是无辜的,虽然我本人对一些话题并不感兴趣。就好比一桌酒席做砸了,没有人会去责备羊腿,牛排,五花肉什么的,只能说大厨师的手艺欠火候。就算不吃荤的,都换上豆腐,萝卜白菜等清一色的素菜,伙计们若不改进厨艺,豆腐照样会煮成一锅粥。网上讨论问题是一样的道理,关键是每个参与者的心态和出发点,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

             我倒是希望校友会能倡导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民主气氛,(除非思想言论自由真的受到某种限制,那就不仅仅是一个校网的问题了)。如果因这种气氛而导致两派之间的反目成仇,从此视如陌路,(当然谁也不希望这种局面出现)  用晓帆的话讲,“那也没辙”,所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要打雷’,“人要吵架”,你管得过来吗?这种事可是防不胜防的,   一如天有不测风云。


            建议大家看看最新的一个关于“张丹红”的贴子里燕青同学和牛画家的对话,我觉得非常得体,有分寸,很有绅士风度,他们讨论的恰恰是一个相当敏感的政治问题,他们彼此对对方的态度应该受到嘉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4 8:58:15编辑过]

一去二三里,前村四五家。高楼七八座,八九十枝花。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10#
黄晓敏 发表于 2008-9-3 16:33:00 |只看该作者

没有消失,我在瑞士山上,大家说话都听着哪。

诸位的发言本身,代表了这个网站的魅力。如韩英所说,我们关注从前忽略的事物,发现不懂的东西,听到新鲜的说法,扫盲......,这不正说明上网除了求同",也为"求异"吗?

关于话题,我同意晓帆和莉莙,有些大概是避免不了的。政治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想说,干吗憋着呢?只要不给网站带来麻烦,不对校友作个人攻击,热闹丰富的争论挺好。

网上对话,可以挑选话题,多听少说,有来无回。对象是"似曾相识的陌生人",语言行为和功能都改变了。这是个语言学趣题,也许留给协燕那样的语言学家。

借着林伟的"求小同存大异",我也冒昧扫一扫兴: 在某些情况下,是否可考虑"去真存伪"?(不是去了惠珍只存林伟) 请别误解,我非常佩服真实的人,但真实不一定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象惠杰说的"把感冒、肚子疼、脚气的烦恼化成一个骂,求自己痛快",这样的真实还是藏起来好。从不做饭的家人,忽然勤奋一回,却令人无法下箸,你可以直说难吃,可以微笑不语,也可以鼓励,不见得后者就一定比前者卑鄙。只要不是违心的阿谀奉承,可以不算虚伪吧?

奇梅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我想说的。我跟奇梅姐一样,现在对人评价比年轻时宽容得多。自己的毛病就很多,不是也得别人容忍。孔子的"仁"源于"二人"关系,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其实反过来说也可以。如果人人能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世界就舒服多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外附校友联谊会 ( 京ICP备5048890号 )

GMT+8, 2024-5-8 17:48 , Processed in 0.044898 second(s), 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