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附校友联谊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92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咬文嚼字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刘惠杰 发表于 2008-9-24 15:53:29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之一

   

播音员老是出错。听说他们有奖罚,说错了一个字罚多少。治军不过是赏罚二字,眼见得说错的时候减少了。不过还是不够好。比如,“前苏联”这个词儿就别扭。

有前,就应该有后。我们家没有后院,前院十平米,我永远只能说我们家的“院子”。我如果秃噜了嘴,说我们家“前院”窄,意思便彻底含糊了,客人可能以为我们家有后院,没准儿那儿有一个能荡舟的湖。

苏联的前身是沙皇俄国,后身是独联体和普京的俄国,“前苏联”指的显然是“苏联”,“后苏联”指的是什么呢?

没有“后苏联”。

以此简单推论,也就没有“前苏联”。

只有“苏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4 15:59:42编辑过]

Rank: 8Rank: 8

2#
刘惠杰 发表于 2008-9-26 14:15:06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明白“理念”。

查《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版,没有“理念”。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词条56000余种,我们这样的一般人能认识多一半就不错。这样比完全普及性的字典还高一个级别的字典里,没有“理念”,说明“理念”今天被大量使用,至少是一种时尚。

在几乎所有情况下,说“观念”,可以代替“理念”。

那“理念”的意义何在呢?

平常的事儿,说着心里没底,弄个不知什么来头的新词儿罩着,我不明白?我先让你不明白。

话说得刻薄了。

词汇丰富,文明的大势所趋,人类之幸。

不过是,有时候,说不了三句话就“理念”一次的人,让人琢磨不透。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
刘惠杰 发表于 2008-9-27 10:06:37 |显示全部楼层

说着乐。

连累协燕查了几回字典。

看来对字典也有批评。心中不安。

1977年“二简字”给我们已经造成创伤。

四十几岁的,谆谆告诉自己的孩子怎么写“好象”。孩子没过几天一把鼻涕一把泪找父亲算帐,照你说的那么写的,错了!有这一分,及格,没这一分,不及格。那是成功与失败的摇摆点,那是光明与黑暗的分界。父亲哀伤。没学什么倒也罢了。努力学了,记死了个错的,无由来地一辈子蒙受羞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7 10:09:59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4#
刘惠杰 发表于 2008-9-28 09:35:38 |显示全部楼层

 

 

想到中国的称谓。

在馆子里吃饭,口淡,想要酱油,突然语言停顿,不知道怎么叫人了。

以前叫小姐。如今多数人已经知道,“小姐”是现时性工作者的职业称谓,称呼的人,和被称呼的人,心里都不畅快。

有人改叫“姑娘”。一个河边洗衣服的大辫子姑娘,清灵灵的水啊蓝个滢滢的天,柳条儿在清风中舞蹈,充满了赞美。可以大声叫了。有的人还是犹豫,“小姐”是个新词儿,这个职业的老词儿也叫“姑娘”。你不计较,难免有计较的。

有的主顾改口叫“服务员”。这有些文革前的味道。新古典主义。欧洲几十年前叫“BOY”,或者“SERVEUR”,如今都成了历史。

走向历史深处,当年是称“师傅”的。师傅是个有实在内容的词儿,皇帝的老师称师傅,管红案儿白案儿的,钉马掌的,敢称师傅的都有真本事。现在见一个不认识的年轻女性,张口叫人家师傅,人家得跳开,躲着你走。

北京人客气,说“劳驾”。这个词儿比欧洲好。欧洲人说“原谅我”,得儿哪儿哪儿用。刚学会的时候,得儿意儿地用,一天用多少回。用多了,觉着欧洲人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是从教堂里出来的,坚信自己老是不对。

我说“劳驾”,说了几声,没人搭理。

这一口酱油,吃得不容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8 10:53:32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5#
刘惠杰 发表于 2008-10-3 16:43:13 |显示全部楼层

多少年以后才知道,原来学校离着八大胡同不远。没人早告诉,不然,也可能钻哪个院里瞅瞅。

同治不治,传说罪在八大胡同。清廷无能,北京人记着赛金花。蔡锷护国,从小凤仙说起。如此说来,这胡同不胡同,也有让人扼腕叹息之处。

林社长有导向问题。

做学问,讲究的是在探索科学的崎岖小路上顽强攀登,不能哪哪儿都是豆汁儿,见胡同就钻。尤其在女生多的地方,不能拐这个弯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3 16:53:30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6#
刘惠杰 发表于 2008-10-21 12:27:02 |显示全部楼层

    入场券的“券”,正确发音“劝”。

可要是这么发音呢,好多人以为你错了。你觉着真理一定在自己手里,可是西下里看看,没人说入场“劝“,大家都说“绢儿”。你“劝”,就是明白的人,听着也为你捏一把汗,听众里头一半的人会觉着不舒服。

你抬着一摞字典准备和人理论,大家觉得你矫情,闲的,各色,不合群,不知道刚从哪儿出来的。

语言源于生活,人老是改不过来,只好改字典了。

在此以前,我们这样的,因此生活里有了困难。

说“劝”,讨嫌,说“绢儿”,明摆着不对。

我们说英语,那是在生活中丧失立场。

我们跳楼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1 12:27:35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7#
刘惠杰 发表于 2008-10-23 14:41:22 |显示全部楼层

上学的时候,有的中学里,见老师,沿旧习,称呼“先生”。

见了女老师,也称“先生”。

我们一直以为“先生”是男性,女老师被称为“先生”,我们顿生几分朦朦胧胧的尊敬。

现在是一定不能这么称呼了。几个女人走进澡塘子,服务员喊,接客啦,先生两位,里头请,得给大家伙喊糊涂了。

这是个日本澡堂子,不分。

如今“先生”特指一些人群。说这位“先生”,除了操港台腔调的矮个子男人,多半是一些身份不明的人。一般和国学有关。有好的,书画家,藏家,民间医生,艺人,有一些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也有不知道好不好的,气功、易经风水。大款也能成先生。跑合拉纤的经常被称作先生。

在有些场合,“先生”不可或缺。既是不够分量,就要在之前加上很多其它头衔。头衔有真有假,有轻有重,表面上一下子看不出来。大会秘书处要研究斟酌好几天。

我们称不起“先生”。滑稽了。

比较欧洲,中国人在称谓上用的心思不知多了多少。

看不出什么积极意义。

“同志”是孙中山提倡的。好称谓。英、法文里都没有翻译。这和当年法国大革命以后称呼“公民”意思彷佛。紫菜兄弟说了,这个称谓被毁得不轻。开车到郑州乡下,问路,见人称同志,这个路问不出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3 14:43:21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8#
刘惠杰 发表于 2008-10-29 10:27:55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可以喝到小麦啤酒了。

这个我喜欢。其实我对啤酒没挑拣,只要好,都可以用。不过第一杯就是这浓浓的质感的却是轻漫的小麦啤酒,让你不能小看平静,是个享受。

看酒单,写着“白啤酒”。

失望了。

啤酒论色么?德国啤酒常见的大概就有几十种,都有颜色的差别,那得照着色谱取名了。

训练低级动物,一般这样。

白薯是个舶来之物。叫法很多。北京人叫白薯,后来因为不少人喜欢吃红瓤的,卖红瓤的多了,叫红薯。我看如今的红薯多是黄瓤的了,依着前头的逻辑,是不是应该改叫“黄薯”呢?

中国豆腐是太好的东西,将来一定会走进世界人民的食谱。法国人管豆腐叫“豆腐酪”。因为和乳一样,豆浆要凝,要切,要压,符合奶酪的先期工艺。等比较多的法国人了解中国以后,有了置疑。奶酪成型以后,多半的时间是发酵,有的品种要发酵几年,而白豆腐热腾腾的就能吃,两种物品完全不同,不能一样叫。那么叫个什么呢?有人叫“DOUFU”,我想想,觉得挺好。意义太深刻,翻译不好之前,不如音译。

不懂德语。记着小麦啤酒的德文发音大概是“VA-ZEN-BI-E”,估计就是“小麦啤酒”的意思。不然,译成“瓦甑啤酒”,或者什么的。

说啤酒,说到协燕家门口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9#
刘惠杰 发表于 2008-11-1 18:57:45 |显示全部楼层

“砸”是学问。见过分几次斟满啤酒。这么着说“砸”,知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了。以后,跟人约,得说,哥儿几个,哪儿“砸”去?七八分钟的讲究也记下了,以后要啤酒,马上端上来的和十分钟以内端上来的都坚决不要,这怎么成?欺负我们不懂不是?将纸垫儿从底下抽出来搁啤酒泡末上,咱一边儿看着喝着小二儿欣赏?小二儿整完了,纸垫儿纹丝儿没动?没试过。赶明儿试一回。

(咱们小声说,这个不有点儿像鲁达难为谁么?)

谢谢协燕和燕清指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 9:23:08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0#
刘惠杰 发表于 2008-11-11 14:50:46 |显示全部楼层

散步。

见到柳。秋风用力地扬起柳枝,苍凉舞蹈,看着目眩。

问我法文柳怎么说。

法文说“SAULE PLEUREUR”

金黄的银杏落叶,飘满天,落了一地。

问我法文落叶怎么说。

法文说“FEUILLES MORTES”。有这个歌。

心里小人一样的得意。有我不会的法文词儿么?

忽然想到,“SAULE PLEUREUR”意思是哭泣的柳”,“FEUILLES MORTES” 的意思是死叶。法国人的秋天,比中国人伤感。

一旁石像。光着屁股的爱神丘比特。

这天使永远欢乐。

其实也不是。亚眠教堂里,有“哭泣的天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1 14:52:26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外附校友联谊会 ( 京ICP备5048890号 )

GMT+8, 2024-5-19 07:08 , Processed in 0.04570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