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附校友联谊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刘惠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附画册 [复制链接]

论坛元老

鱼儿离不开--开水

Rank: 8Rank: 8

11#
倪庆云 发表于 2009-4-13 17:43:14 |只看该作者

私密不可外传

QUOTE:
以下是引用韩玲玲在2009-4-10 21:18:31的发言:

显然情报还不够栩栩如生,比如我们还不知道具体谁和谁拥抱了,谁和谁亲吻了

私密就是私密,偏不告诉你。

有句名言:“尽情地拥抱吧、尽情地亲吻吧,让别人猜去吧”

惠杰就是文学家,可以怀藏锦绣,落笔有声。

云----不知哪里的风吹散了又聚拢,心----不知道何时还在跳动, 人----总是在寻找那一刻,聚----永远是分的朦胧......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2#
刘惠杰 发表于 2009-4-14 21:59:15 |只看该作者

青蓝大厦。徐锦熙的办公室。天气有些热了。

打开信封,抽出120135的照片,我们的童年,我们少年,我们的青春…… 我们曾经有过的,也是永远属于我们的美丽年华。

打开信封,抽出一张录取通知书,一枚校徽,一篇作文,一手很有风采的诗,一张1968年毕业却是1985年签发的毕业证书,一张成绩单,一本从《李双双》开始记录的手抄歌曲集……

有琉璃塔,有纪念钟,有纪念碑,有那个带吊环带爬绳带软梯的组合架子,那个文艺宣传队排练的空楼原来就是外附的诞生地……

再拿起信封,已经没有了开始的轻松和随意。这每一个信封突然有了分量,里头的内容不知又会引发我们怎样的感叹和激动。

午后坐下,一直看着,想起来看腕上手表,已经将近六点。

我面对的是校友会A组几个月来完成的工作。

我觉得,外附人,挺好,当个外附人,挺好。

使用道具 举报

论坛元老

鱼儿离不开--开水

Rank: 8Rank: 8

13#
倪庆云 发表于 2009-4-17 15:17:56 |只看该作者

感动《50年校庆》—— “一个都不能少”

50年校庆,对于每一位曾经在“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就读过的学子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曾几何时,花间廊下萦绕着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操场留下过可爱的身影,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映衬出祖国未来的希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是那些莘莘学子亲手描绘。

如今,这些当年英姿勃发、义气昂扬的花朵,已经年届不惑、天命,甚至年过花甲,成为祖父祖母级人物。

今天,这所“天上的学校”已经的确在天上,而我们这些从这所天上的学校走出来的人们,还在不断为之讴歌。

今天,为了能让这所天上的学校再放异彩,我们要在一起团聚,从形式上,到精神上,口号是 “一个都不能少”(一个班都不能少)。

今天,为了校庆画册,我们再一次把不是什么“正经事情”的事情,当作十分“正经”的事情去办,还搭上自己的时间、金钱、精力、甚至一腔热忱,不为别的,只为了能把一份美好的回忆永久定格在这里。

受校友会之托,我和马小卫师姐在这期间主要负责收集这些历史资料,虽然是件很繁琐的事情,但能为校友做一件这么有意义的事情,也颇为难得。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很多校友都给与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关注的热度之高,令我们始料未及,同时也让我们为之感动不已。

短短的两个月时间,要将全校跨度三十年的一百多个班的联系人全部确定,并且把这一百多个班的照片和文物全部收集上来,工作量之大,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原本校友联系人当中,有很多缺憾,有的因为工作忙,无法顾及此事,便层层传递,终于找到了可以承担联系人这项工作的校友;有的因为工作变动或地址变更无法取得联系;有的因为很久没有联系,所提供的联系方式早已失效;有的还有一些不便说明的原因。。。。。。

就这样,春节过后,最初的联系工作开始了。我由于还承担着办公室的一些事务工作,所以联系校友的工作分担的相对较少,而马小卫师姐则承担了最为艰巨的疑难班级校友联系人的寻找工作。还有董林、左惠珍、沈丹、宋岱等人也承担了不少联系工作。电话打了不知多少回,同样的话不知说了几箩筐,关于校庆画册事宜的电子邮件不知发了多少封。一次次联络,一次次排除,一次次确认,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班都不能少”的口号在这里得到了最终的检验——每个班级都确定了具体的联系人。

有了联系人,就有了收集画册稿件资料的基础。

时间的久远,并没有将记忆的痕迹磨去;岁月的流逝,带走的只是留在照片和文物上的数字符号。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件件稀罕的物件,凝聚着保存者为之付出的心血。一行行文字说明,流淌着对青春年华的美好追忆。

有不少年过花甲的大哥大姐,亲自送来自己珍藏多年的照片,一次又一次地辨认照片上的人物,一遍又一遍地核对文字说明的准确程度。还有很多学弟学妹,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收集资料递交过来,校友们顶着严寒、冒着风雨不辞辛劳地一趟又一趟来到青蓝大厦校友会的校庆画册稿件收集小组临时办公点,或送资料、或核对照片、或添加具体说明,其认真仔细程度,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感动。

《校庆画册》是一份定格的美好记忆,是一份永久的珍藏,她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经过十月怀胎,终要一朝分娩。其中凝聚着校友们点点滴滴的心血,让我们难以释手、倍加呵护。

在此,我谨代表我个人和画册收集小组成员由衷地向为此提供过帮助和支持,为此付出过心血和汗水的校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谨以个人名义鸣谢(排名不分先后):

邱慧芳老师、肖菱秀、姜芳杰、周慧霞、王雅玲、何额红、陈谷华、王武全、孙光明、张中和、杨良杰、许跃民、成卫国、李宪武、包永生、张京友、张驰、邢元、赵军、杨京生等校友。还有许多提供了帮助和支持的校友老师,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全部鸣谢。

云----不知哪里的风吹散了又聚拢,心----不知道何时还在跳动, 人----总是在寻找那一刻,聚----永远是分的朦胧......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4#
左惠珍 发表于 2009-5-20 14:20:34 |只看该作者

画册 - 征集书名

很多校友都在关注和期待着外附50年画册的出版。目前画册已经进入编辑设计阶段,急需把书名定下来,以便设计公司提出全面的设计方案。

 

很多校友非常热心的提供了照片和文物,我们还希望大家一起想想书名。集合了外附人集体智慧的画册才有意义。画册编辑组将根据大家的想法,建议最终选定书名。

 

欢迎大家在此留言(或发到我的邮箱:hzzuo@yahoo.com.cn 谢谢大家的参与。

 

 

[em45][em45][em45]
制造快乐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5#
刘惠杰 发表于 2009-5-20 15:04:35 |只看该作者

起名字,是大事,也是小事。

以前有个同事,最为开通,有个儿子,决定叫“一”。以后连姓也省了,叫“零一”。本来想用“O”,派出所不干。往后谁见了这孩子,讨个照顾,那同事和我关系不错。

画册的名字不是一个人定,就是大事,凭这几年的经验,加上这几个策划的脑袋,简直是大麻烦事。

建议一:《南新华街二号》

和平门的校址是原北师大的地方。北师大之前是北大,北大之前是同文馆,那是中国新文化的起源,那是中国民主的发祥地,简单的名字之下,是排山倒海的力量。我们和北师大没关系,可我们用着北师大的地方,那关系就不小。

这个名字肯定要被否掉,因为后来直接进入西院的没来过这儿,和这儿没关系。光说你们,我们呢?你怎么处处显着自私呢?你再这么着,大家不一起玩了。

我觉得反对我的浅薄。那个谁是北京生人,籍贯写的却是山东临沂。你不愿意不行,就是这么论的。

这个理儿其实说了几年了,可是说不通。

名字可以有多种选择,我这个道理应该不错。

唉,我还是听别人的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0 15:09:20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论坛元老

鱼儿离不开--开水

Rank: 8Rank: 8

16#
倪庆云 发表于 2009-5-20 17:26:41 |只看该作者

“西院”如何?

照惠杰的意思,那还不干脆叫“西院”更省事,或者叫“这里是西院”。(和平门那也是在路西,也可叫“西院”,还有点西天取经的味道,与《天上的学校》有点异曲同工效果,好像有点牵强。)因为最初是从西院起步的。可那样又怎么体现两个校址呢?怎体现“唱和平、响苏州、倚万泉”以造就“千柳成行”呢?

跟着惠杰的话,还是听听别人的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0 17:29:40编辑过]

云----不知哪里的风吹散了又聚拢,心----不知道何时还在跳动, 人----总是在寻找那一刻,聚----永远是分的朦胧......

使用道具 举报

版主

赤道玫瑰

Rank: 7Rank: 7Rank: 7

17#
马小卫 发表于 2009-5-21 09:27:15 |只看该作者

给外附画册起名,比给刚出生的孩子起名难多了。有各种字典,起怪字的找康熙字典,再不行,找个算生辰八字的,花两零钱就有了。外附己走过半个世纪,风风雨雨,沟沟坎坎,南新华街2号,一个充满了历史感的校园,其实是外附真正的发源地。代表了那个特殊年代一段永远值得纪念的学校生活。外附在那里发展,壮大,成熟,走向了她的全盛时期。那时的北京城都知道全北京市有两个学外语的学校,一个在和平门,一个在白堆子。惠杰不愧是文人,怀旧都要怀出水平。凡事不可能面面俱到,画龙重在点睛。

其实外附画册就不错,但毕竟这个学校己不存在了,那就建议:外附拾旧画册。

[em17][em17][em1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8#
刘惠杰 发表于 2009-5-21 11:02:46 |只看该作者

找了个资料,贴这儿。

北京和平门、复兴门和建国门的来历 

 

明清遗留的老北京城,本由平面呈倒“凸”字形的内、外两城所组成,开有“内九外七”共16座城门。在这16个老城门之外,另外多出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

明清时期,老北京的城门非简单的出入通道,而是设计周密的整套城防要塞。每座城门,均由城楼、箭楼及连接二者的瓮城所组成,瓮城之中,形成封闭的空间,敌军一旦闯入,即被“瓮中捉鳖”。 

  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都不曾具备上述设施,它们只是在清朝灭亡之后,为了交通方便,陆续在老城墙上开辟的通道而已。 

  和平门开辟于1926年,其目的是沟通被内城南城墙阻隔的北新华街和南新华街。 

北新华街在清代曾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排水沟。

1913年,袁世凯政府的内务部总长朱启钤将这条排水沟改建为暗沟,在其地上兴建了一条北起西长安街,南抵内城南城墙的街道,命名为北新华街。朱启钤原拟将该处城墙打通,使北新华街与外城新建的南新华街连成一线,再接上中南海袁总统府西墙外新建的府右街,共同形成一条新增的沟通内外城的南北干道。

正阳门外的富商闻讯,担心此举会导致行人分流,影响正阳门外商业区的生意,遂行贿权要,游说当局,说是打通城墙会泄漏风水,不利于总统。迷信风水的袁世凯信以为真,阻止了打通城墙的计划。 

  19264月,冯玉祥国民军将领鹿钟麟出任北京警卫司令以后,下令将南北新华街阻隔处的城墙打通,开辟了两个门洞,分为上、下行通道,并安装了铁门,命名为和平门。1958年,为改善交通,将和平门门洞拆除,形成更为宽阔的城墙缺口。 

  据北京市档案馆1999年第四期《北京档案史料》所载《日伪统治时期华北都市建设概况》记述:1939年,日寇侵占北京时,在内城东西城墙上扒开的两处缺口,新辟城门,未设门扇与门洞,因陋就简,从未修饰,为以后的复兴门和建国门。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9#
穆小芒 发表于 2009-5-21 15:31:07 |只看该作者

书名

首先要感谢校友会各位及《画册》编缉团队(据说是A集团)各位,辛苦大大地!

关于书名:

一、我个人最希望的是:最简单明了的“外附”两个字。无论到哪儿、啥时候、一说都明白。

  《外附文集》、《外附图册》、《外附诗集》、〈外附画集〉、〈外附影集〉、〈外附剧集〉等。(当然,也可能“着急”。)已出的〈天上的学校〉就是文集,如想接着出,就是二集、三集。。。整,就是一个系列。

二、现在已有了一本〈天上〉,那就再接着用就是了。省事、省心。〈天上的学校〉文物专辑。封面设计都尽量保持一致。

三、〈南新华街2号〉不是不好,知道的是有渊源,有历史,有讲头。不明白的,以为是户口本呢。〈西院〉也可能有历史,往地下挖挖,说不定能刨出点儿成吉思汗哪个王爷的东东呢。而且,这两地界儿多少有些区别,大家都说了。但要说“外附”就没问题,那边都认可。〈天上〉呢太虚了点儿,没着没落的,到是符合现状。

再说几句有关编辑的想法:

这本书不好编,有很多技术细节要注意。

资料年代相隔太久,新近的应无问题。老资料,老照片,特别是那些实物的拍照,如果不是专业的话,到时候拉不大,肯定糊。尽管可以PS,但效果不行。上千张照片要处理,可是要有时间的。旧照和新照片放在一起的话,很难看。当然,编辑如能注意此问题,尽量归类安排,可能会好些。

此次大量图片照片,全彩,普通纸印出来质感会很差,一定要用高克数纸,180克或以上?500页!很厚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封面至少要300克以上。光纸300克很容易翘角,皱纹纸稍好,但如果书的体积规格太大,也不行,是否考虑硬封面。那成本又上去了。

瞎嘞嘞两句,反正都盲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0#
韩英 发表于 2009-5-21 22:43:51 |只看该作者
“天上的学校”已经把附校定格在了一个高度,涨停板了,跌是跌不下来了,还不索性就安营扎寨?

大名儿:天上的回忆
小名儿:原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1959-1988)校友画册
外号儿:外附画册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外附校友联谊会 ( 京ICP备5048890号 )

GMT+8, 2024-5-17 19:30 , Processed in 0.062802 second(s), 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