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附校友联谊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12|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庆50周年征文启事 [复制链接]

版主

赤道玫瑰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马小卫 发表于 2009-6-17 13:37: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校庆50周年征文启事

   2009年8月,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将迎来建校50周年庆典。校刊《外附人》将在8月份出专刊。特向海内外校友征文。

  50年光阴流转,似水年华,50载风风雨雨,难舍母校情愫。掀开历史,有多少往事摇曵在我们记忆的深处,有多少豪言壮语在我们胸中激荡,有多少教诲铭刻在我们耕耘的扉页。尊敬的各位老师,校友们:请拿起您的笔,开启您尘封的记忆,把您对母校的赞美,师恩的感激,未来的憧憬,求索的收获,奋斗的甘苦,人生的感悟诉诸笔端,写成华章。纸墨轻点,义重情深。它将记下您与母校的不解情缘,记下您成长奋斗的足迹,记下校园曾经的美丽与辉煌,为您的人生留下一段弥足珍贵的回忆。

征文时间:2009年7月15日以前

征文体裁:除小说外的所有文体,字数不限。

投稿方式:电子邮件

               主编:刘惠杰 lhjcmd@163.com

               主编特别助理:韩英 hanying61@gmail.com

               《外附人》总编特别助理:左惠珍 hzzuo@yahoo.com.c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5 9:20:27编辑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Rank: 6Rank: 6

2#
周莉莙 发表于 2009-6-20 07:15:43 |只看该作者

叛逆的 一群外附人

      平生最不擅长写歌功颂德的应景文章,总觉得有点儿“余秋雨”的味道。但一想到附校热情洋溢的人们,一想到风烛残年,白发苍苍的老父,老母,一想到魂系梦绕的北京故土,一想到自己与这一切铭心刻骨的记忆只能隔海相望,归去的日子又遥遥无期,眼泪不禁夺眶而出,于是出现了下面这段文字:

叛逆的一群外附人

       这群人出生在大城市的市中心,却天性独爱村庄原野。只有闻到了泥土的芳香,他们的心才能平静安宁;

       这群人出身于金粉世家,书香门第,却天性热爱草根庶民。只有与他们交朋友,他们的心才有平和温馨;

       这群人敬重自己的红色父母,却天性喜爱绿色,白色和蓝色。只有置身于蓝天白云草地之间,他们的心才能自由的飞翔;

       这群人长着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却沉醉于少数民族的五彩缤纷。只有当异族的人们绽放笑脸,他们的心才感到无比的庆幸;

       这群人学贯中西,精读诗书,却偏好结缘于干粗活儿的苦劳力。只有平等的与他们交谈,他们才发现自己变得异常聪明;

       这群人当中的女儿身,却天性偏爱女扮男装。只有像男子汉们那样笑傲江湖,她们的心中才充满豪情;

       这群人忠于爱情,信守承诺,却不敢忘记博爱天下。只有当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才会在心底里深深的感谢爱情。

             

             

叛逆的个性注定了这群人一路坎坷,浪迹天涯,但他她们却终于守住了那心儿的高歌奏鸣!

注:卫姐点名了,不敢怠慢。
   
惠杰,请笑纳,这是我为50年校庆的投稿,这就是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21 21:24:50编辑过]

一去二三里,前村四五家。高楼七八座,八九十枝花。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3#
黄晓敏 发表于 2009-6-20 19:57:37 |只看该作者
写得好!
感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4#
周莉莙 发表于 2009-6-21 21:32:58 |只看该作者
谢谢并祝贺老同学。谨祝周末快乐!
一去二三里,前村四五家。高楼七八座,八九十枝花。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5#
刘惠杰 发表于 2009-6-22 11:13:31 |只看该作者

  感谢周莉莙。

  不喜欢歌功颂德,不喜欢那种味道,都是我们的共同。

  中国人,深沉。没什么大事儿,挺平和。诈唬的时候,应该都不是因为什么大事儿。老憋着自己说好,实在是一种精神上的不堪。

中国人,谦逊。这是因为我们知道世界的大和人类文化的大,大得让我们根本没有可能了解和感受其中的所有内容。莉莙这样纵横世界,有多少学历头衔的,学到的最大的知识,可能是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如果有什么人,就是觉得自己学问大,孔子似的,到哪儿都要说教,我们以为他其实还没弄明白一些最基本的道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6#
刘惠杰 发表于 2009-6-22 11:19:28 |只看该作者

我平生的第一次探险

 

杨晓枫

 

从我有记忆的时候起,就生活在附校和平门校园南一字楼热热闹闹的筒子楼里。印象里众多的叔叔阿姨们在公用的水房和厨房进进出出的情景,一家炒菜众人闻香的记忆,和身边的玩伴、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校园的院子里奔跑嬉戏的场面至今仍在我的脑海里栩栩如生。

这里记载了我太多童年的回忆。而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我第一次探险活动。

大家都知道,和平门校园的南一字楼是外附的职工宿舍楼之一,许多的教职员工在这里定居、结婚乃至生儿育女。

南一字楼东面正对附校的院墙和大街,因此是附校对外的门面;而楼西边的北翼则紧挨着一座不太美观的平房仓库,在我的记忆中总是堆满了煤球或蜂窝煤。两个建筑之间只有窄窄的一条缝隙,大概可以容纳一个成年人通过。平房仓库的房檐,则正好和南一字楼二层的窗台一般高。

某个星期天的早上,父母亲在家里忙活家务,那时五岁的我在楼道里地闲逛着。筒子楼二层的西面有一个公用厕所,厕所窗户上的防蚊纱网早就锈得不剩什么了,只有木质的窗框被斜斜地靠在窗台上。对着这个长长的木头架子,我突然发现,这多像一个桥呀,可以让我渡过窗外深深的沟,去对面那个平房的屋顶探险一番。想到这里,我立刻高兴地动起手来。我爬到厕所窗台上,把那个窗框扶起来,让它搭到了对面平房的房檐上,这样,一座独特的木桥就搭好了。于是我高兴地爬过“小桥”,来到了从未涉足过的平房房顶上。

(为了说明当时的惊险动作,特附上图解一份)

[此贴子已经被admin于2009-6-26 15:15:52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7#
刘惠杰 发表于 2009-6-22 11:19:54 |只看该作者

探险成功令我兴奋不已。在房顶上进行了一番视察之后,忍不住对着下边的行人大声叫起来。行人中有一位是邻居的阿姨,正领着她的女儿走在楼边的马路上;她抬起头看着我,认出我后突然尖叫一声,撒开领着的女孩就拔腿向楼里跑去,只剩下那个女孩子仰面对着我呆呆地发愣。

我心里忐忑起来,隐约有一种不祥的感觉。果然,楼道里马上沸腾了。在一阵高亢的声浪过后,厕所和厕所相邻的窗户出现了无数叔叔阿姨们紧张的脸。

在厕所窗口最显眼的是父亲的脸,那张因为恼怒和紧张而显得有点扭曲的脸。父亲按捺着情绪尽量以平和的声调招呼我过来,告诉我该回家了。我踩着瓦楞慢慢向“小桥”走过去,桥对面是好多支大人们粗壮的手臂。我摸到父亲手的一刹那,胳膊和肩头就同时被叔叔们死死抓住,感觉像飞一样“忽悠”一下就回到了窗户里边。

脚踩到了厕所的地面上,耳边回荡着大人们的唏嘘声,我看到母亲紧紧抓住父亲的手,平息着父亲暴怒的情绪。由于那时的父亲与平日和蔼文气的仪表判若两人,给我留下了至今历历在目的记忆。

我的探险就这么懵懵懂懂地结束了,因为比别的小朋友更早的爬了房顶,也算是不虚此行吧。当然,每次回想起来都不免后怕,但更多的是感念邻居叔叔阿姨们的热心与爱护。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8#
刘惠杰 发表于 2009-6-22 13:08:51 |只看该作者

《七律》附中5O周年记

 穆小芒

青砖灰瓦说和平,紫藤花下赏银杏。

苏州街巷读书声,蓦然道旁柳成荫。

良师辛勤五十载,三千学子俱精英。

叹息附校今何在?只留淳淳一片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22 13:09:40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9#
刘惠杰 发表于 2009-6-22 13:11:32 |只看该作者

穆社长这首诗发来的时间最早,作者注明“是要抢头功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22 13:27:29编辑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0#
刘惠杰 发表于 2009-6-22 15:16:29 |只看该作者

大一班(节录)

马可铮

当年的学校,同学好,老师好,还有校园也极好。

和平门外的外语附校,校址在解放以前原是一所大学,校舍不少,而当时招的学生并不多,所以显得宽敞安静。

中心校区是在二道门以内,中央一大块绿地,四面围着六幢楼。四个角上是四座教室楼,中央南北相对的两座,一座是领导和老师们的办公楼,对面一座后来改作了电教楼。

一进二道门的那块绿地上,除了茂密的灌木和茵茵的草地,还有当年的学生为母校立的石碑和铜钟。绿地中央有一座石亭,上面爬满粗大的藤萝,一到仲春,淡紫色的藤萝花一串一串地从上面垂下来。绿地最里面种着两棵高大的银杏树。那时候银杏树的繁殖还是林业的一个难题,所以即使在北京也见不到很多的银杏树,因此这两棵大树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同学们喜爱这两棵树,主要地倒还不是因为它们的珍稀,而是因为它们挺拔高大,绿荫遍地,让人看着心情舒畅。

教室楼是老式的建筑,向校园的一侧有宽宽的外走廊。因为学生少,房间多,所以那时楼下不少教室都没有使用,只有楼上才辟作教室,而且也只占据一部分,多一半也是空着,这就成了同学们玩耍的好去处。有的女生就在很大的空房间里跳皮筋儿。宽大的走廊是大家早起晨读的好地方,住校的学生起床后多半都会先来这里把一个角儿,一个人大声地朗读外语。

学生宿舍在北面的筱庄楼,筱庄楼西侧是一座大食堂,东边则是很多空房子,除了校园最东边有座一字楼是教师楼外,之间的不少房子,大片的平房, 以及后来可能很受重用的丽泽楼,那时都是空着的。校园南边图书馆楼西面直到大操场东边,也是一些空着的平房,学生们很少去,不过听说也曾经是少数男女同学时而光顾的地方。

大操场的一侧有一座礼堂,那里经常会组织一些小型的文艺演出。多数时候是外语节目。我们学俄语的,记得最早演过的有拔萝卜,后来也演过俄语话剧如青年近卫军,最多的当然是唱俄文歌和跳俄罗斯舞。现在同学聚会,一个个都身体发胖了,可当年跳起舞来,姑娘和小伙子们还真是一个赛一个的漂亮、俊俏,今天,只能在想象当中寻找昔日的影子了。

谈起同学生活,除了学习,唱歌是一定要说一下的。想来还是青年人的特点,那时候班中特别盛行唱歌。因为我们大一班的三个小班都是俄语班,所以唱俄文歌是非常流行的。除了现在许多人依然耳熟能详的一些俄苏革命歌曲外,我们班中还有不少同学能从不知什么地方搞来一些很新的苏联歌曲,很是优美动听。不过因为当时中国的政治气氛,有的词儿在我们听来就有一点“修”的味道了。还有的经常唱的歌就是来自那本当时风靡全中国的外国民歌二百首。现在年轻人不知道这些了,当时那本小书,可真是感动了一代青年人哪!不过总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夜,所以那时唱革命歌曲也是很流行的。不管是抗战时代的中国歌曲,还是解放后流行起来的,大家都喜欢唱。记得印象深一点的有几个新歌 剧里的歌儿,像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柯山红日,还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送别、我们走在大路上等。只是到文化大革命风声一起,这些歌儿也成了反动歌曲了,大家就只好唱语录歌了。

唱歌当然女同学是主力。提起当年教歌唱歌的几位主力,掰掰手指头,几乎都是女生,比如马昕,司新鲁,郁蓓蓓等人。不过其实真正唱得好的还是男同学,几十年后大家聚会才发现,过去多数时候闷声不响的杨振华其实是一个出色的男高音。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外附校友联谊会 ( 京ICP备5048890号 )

GMT+8, 2024-5-14 07:20 , Processed in 0.061986 second(s), 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