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se add my email address jenjin@prodigy.net to your email list. Thank you. <br/>Best wishes to all of you and your families,<br/>Jin Jie<br/>亲爱的同学, <br/><br/>听到蓝蓝的噩耗我深感震惊。 蓝蓝在我心目中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从外表到内心都是那样的美丽。作为她的好友,我们曾在一起分享过许多幸福美好的时光。与蓝蓝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几年前,我们在北京共进晚餐。她平和的心态和沉稳的举止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令我由衷钦佩。<br/><br/>请向蓝蓝的家人转达我对她深深的哀悼。 <br/><br/>正如卫国在他的电子邮件中所说,三位同学已经相继离开了我们。人生苦短。在此我请求各位务必好好地照顾自己,保持积极心态,健康饮食和经常锻炼。我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与大家团聚。 <br/>请将我的电子邮件地址jenjin@prodigy.net加到我班电子邮件中。谢谢!<br/>为你和你的家庭送上我最良好的祝愿。<br/>金捷<br/><br/>From: "gxiaoliu@sina.com" <;gxiaoliu@sina.com>;<br/>忆蓝蓝<br/>郭小流<br/><br/>在1963年入校的俄语班同学里,我和苏蓝蓝最小,她好象是1955年1月1日出生的,比我大几个月,然而我和蓝蓝是截然不同的二种性格。她是那么的文静,肤色白皙,大大的眼睛……,总之是我们班最漂亮的女孩子。在我心里,觉得她就象圣母玛莉亚,是那么纯洁和善良。<br/>记得班里有一次演外语小品,演的是一个白女人欺负小黑女孩儿的故事。那时候班里的同学们都想上去演,可是角色只有那几个,当然老师要选最好、最适合的同学演。 苏蓝蓝被 老师选中演白女人,李虹演小黑女孩儿。剧情需要那个白女人指着小黑女孩儿恶狠狠的训斥,可苏蓝蓝总也恶不起来。<br/>文革开始时,学校休课,同学们都回家了。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苏蓝蓝在海军大院的家玩儿。在她家见到了她的二个姐姐,她二姐苏丹丹文革前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后来由于文革没有去成。说来也巧,1971年我在山东偏远的地方当兵时,苏丹丹到我们部队还演出过呢。在苏蓝蓝家,谈起了吃,她说她最爱喝羊汤,尤其是用羊头熬的汤,可好喝可好喝啦。而我自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在外附上顿下顿的吃内蒙古的黄羊肉,以致于后来一看见羊肉我就恶心,从此再不吃羊肉了。<br/>1969年夏天学校组织同学们到房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么小的孩子背着背包走了150多里路,走了整整一夜,累极了,我是我们班最后一个走到的。我记得当时贫下中农分配给我们的任务是捡麦穗。烈日下,整个人都蔫了,我们几个女生都慢慢地干,捡几根就歇一歇,半天就没捡几根。可苏蓝蓝和丁小平,挥开膀子拼命地干,我当时还想,她们哪儿来的那么大的劲儿,难道不累吗?那个时候干活凭良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苏蓝蓝是俄五班里好样儿的!苏蓝蓝干什么都是老老实实的,一心一意的,有十分劲儿绝不使八分。她待人友善,说话办事不急不躁。不象我,全身就象一团火,一点就着。<br/>1969年底,同学们开始陆续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再见苏蓝蓝时是1973年。那年我在山东医学院上学,假期到北京,住在丁小平家。丁小平的母亲夸苏蓝蓝懂事儿,说她真是个好孩子。丁小平约了苏蓝蓝,我们三人一起到颐和园玩儿,一进大门就碰上了刘冠军。那时候男女生还分界限哪,刘冠军不好意思和我们说话,丁小平问他一句他回答一句,我都没敢和他说话,之后我们就各玩各的了。那天我们三个女生一起荡舟昆明湖上,玩到天黑才回家。那次拍的照片已提供在校友会新出的相集里。后来听说苏蓝蓝去解放军洛阳军事外国语学院学习,改学英语。<br/>此后与苏蓝蓝失去了联系,一直到1994年俄五班同学到她在木樨地的家聚会时,我才再一次见到她,这已经是20年之后,我们都是做母亲的人了。自从那次聚会之后,再没有见过苏蓝蓝,偶尔听说她的消息,心中始终惦念她,毕竟我们从小在一起学习和生活多年。我没有刘冠军这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作家的文笔,写不出象样的文章,但是这几天心里总是想着过去的事儿,虽然年代已久,但仿佛就象在昨天。<br/>我们,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们,当年我们在一个起跑线上学习和生活,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再过些年,不论贫贱与富贵,我们将共同走向一个终点。我们的友谊长存,让我们相伴到老,相伴到永远!<br/><br/>二○○九年八月十四日<br/>悼念苏蓝蓝同学<br/><br/><br/>悼念苏蓝蓝,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学。1994年的时候我们曾经去过她家里聚会,1996年送宋晓同去美国前在宋晓同家里聚会,又一次见到她,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她,她的突然离世使我十分震惊,她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我记得小学四年级时她写的一篇作文《我的爸爸》还受到语文老师的夸奖,文笔生动,并且在全班朗读,给我印象深刻。前几年同学聚会前,我曾经打过电话给她家,得知她到澳洲去了。今天得到她不幸去世的消息,使我心里难过。<br/>我们班现在有三位同学过早地离开我们,我们怀念他们。<br/><br/>贺卫国<br/><br/>2009年8月10日<br/><br/></td></tr><tr><td width="660" bgcolor="#f5f5f5" style="WORD-BREAK: break-all;"><img width="16" height="15" src="http://www.waifu.com/www/news/images/bbstitle.gif" border="0" complete="complete" alt=""/><font color="#336699">丁晓萍</font> 于 2009-8-26</td></tr><tr><td width="660">忆苏蓝蓝<br/><br/><br/><br/>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听到苏蓝蓝的消息了。最近突然接到的竟是她的噩耗。这霹雳般的消息让我顿时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黄小燕的电话让我打开尘封已久的电子邮箱,首先见到的是蓝蓝家里为她设置的灵堂。蓝蓝的遗像是那张她最喜欢的穿军装的照片。看着蓝蓝脸上那么熟悉的微笑,往事一一浮现在我心头。<br/><br/>我和蓝蓝同窗七年,而我们真正成为好朋友是在文革复课之后。那个特殊的年代让我们的关系更加密切。我们俩代表女生参加了班文革;我们一块儿去农村参加麦收和秋收;我们一起背负行装进行拉练,有时日行百里。记得在一次途中休息时,我俩又累又困,坐在路边背靠背一下子就睡着了。在和平门校园挖防空洞时,我们经常在一组。男生从底下扔上来的土和石头,由我们在上面负责清理。我们一前一后抬着箩筐,把土石运到远处堆起来。抬土时,我们俩人都抢着抬后面,这样就可以乘对方不注意时把沉重的箩筐往自己这边多拉一点。我始终清楚地记得,每当蓝蓝如愿以偿地抢到了后面,必会对我调皮地一笑。作为一名高干子女,且是家中最小的女孩,我从蓝蓝身上从未看到丝毫的骄娇之气。在她文静的外表下蕴藏着一种非常的坚韧和泼辣,常常令我感到由衷的敬佩。<br/><br/>在那个年代,到部队当兵是许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当蓝蓝有幸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时,她立即向我报告这一好消息,并对我说,当得知自己被接受入伍的时候,她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我,要把这一好消息告诉我。我为蓝蓝人生路上即将开始的锦绣前程感到高兴;同时也为成为分享她喜悦的第一人而感到欣慰。<br/><br/>蓝蓝当兵前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前去为她送行。我们沿着西长安街边走边谈,从西单走到复兴门,又从复兴门走到公主坟,最后来到她家所在的玉泉路。到她家以后,她又反过来送我。我们虽然走了很长的路,但是谁也不觉得累,只觉得有说不完的话。最后实在太晚了,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分开,由她把我送上回家的汽车。<br/><br/>蓝蓝把在外附形成的优良品德带到了部队,并且发扬光大。蓝蓝是一个好兵,始终在默默无闻,一丝不苟地工作,只有付出,不求回报。听跟她一起当兵的同学说,蓝蓝在部队干体力活时,连男兵都干不过她。其实哪里是真的干不过,只是蓝蓝做事永远百分之百地投入罢了。以她的正直,善良,勤奋和积极向上,她很快就入了党,提了干。77年,蓝蓝考上了洛阳军事外语学院。毕业后进入海军翻译大队,开始了她人生又一个新的篇章。<br/><br/>88年我准备去美国,蓝蓝来给我送行。她问我去美国什么地方,我说是Waltham, Boston, Massachusetts. 她听了以后很诧异地说:“你的英文可真难听。”我这时才醒悟过来,蓝蓝已是军外英文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令我刮目相看。<br/><br/>过去十几年,我七次回国探亲,有两次在北京见到蓝蓝。第一次是我班在她家聚会。见到阔别多年的蓝蓝,以及班里的许多同学,令我十分兴奋,我和缪韩还分别摄了像。第二次是几年后在我北京的家。我们的谈话从美国说到了澳大利亚,从北京扯到了香港,从过去的同学聊到了各自的家人。。。如果不是屋里有几只蚊子围着我们叮咬,还不知又要谈多久呢。没想到那一次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br/><br/>自那次分手之后,我一直记挂着蓝蓝。我了解她婚变之后的不易,也深知她只身漂流到大洋彼岸的艰辛。无奈我们两人分属地球南北两大洲,只能期望偶尔在中国短暂相聚。每次回国,我都要给蓝蓝家里打电话,问她妈妈同样的问题:“蓝蓝在家吗?”“她最近会回来吗?”每次得到否定的回答,都让我感到十分的扫兴和失落。我曾计划退休后去澳大利亚旅游,去墨尔本去拜访蓝蓝。我也想要邀请她到美国来玩,因为黄小燕,宋小同,张莉和金捷都在美国东部,蓝蓝一定会乐意和我们相聚的。<br/><br/>蓝蓝的病逝,让这一切都永远无法实现了。我失去了一个与我有着40多年友情的好朋友,我们班又失去了一位好同学。蓝蓝的匆匆离去,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遗憾。由于重洋远隔,我连一声告别都没有机会对她说,这怎么能不让我倍加惋惜和悲伤呢!但是,我看到那么多的同学和战友在缅怀她,写文章追忆,或前往悼念。希望这一切能为蓝蓝的父母在失去爱女的巨大悲痛中带来一点安慰:他们养育了一个好女儿。<br/><br/><br/><br/><br/><br/>忆苏蓝蓝<br/><br/><br/><br/>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听到苏蓝蓝的消息了。最近突然接到的竟是她的噩耗。这霹雳般的消息让我顿时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黄小燕的电话让我打开尘封已久的电子邮箱,首先见到的是蓝蓝家里为她设置的灵堂。蓝蓝的遗像是那张她最喜欢的穿军装的照片。看着蓝蓝脸上那么熟悉的微笑,往事一一浮现在我心头。<br/><br/>我和蓝蓝同窗七年,而我们真正成为好朋友是在文革复课之后。那个特殊的年代让我们的关系更加密切。我们俩代表女生参加了班文革;我们一块儿去农村参加麦收和秋收;我们一起背负行装进行拉练,有时日行百里。记得在一次途中休息时,我俩又累又困,坐在路边背靠背一下子就睡着了。在和平门校园挖防空洞时,我们经常在一组。男生从底下扔上来的土和石头,由我们在上面负责清理。我们一前一后抬着箩筐,把土石运到远处堆起来。抬土时,我们俩人都抢着抬后面,这样就可以乘对方不注意时把沉重的箩筐往自己这边多拉一点。我始终清楚地记得,每当蓝蓝如愿以偿地抢到了后面,必会对我调皮地一笑。作为一名高干子女,且是家中最小的女孩,我从蓝蓝身上从未看到丝毫的骄娇之气。在她文静的外表下蕴藏着一种非常的坚韧和泼辣,常常令我感到由衷的敬佩。<br/><br/>在那个年代,到部队当兵是许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当蓝蓝有幸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时,她立即向我报告这一好消息,并对我说,当得知自己被接受入伍的时候,她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我,要把这一好消息告诉我。我为蓝蓝人生路上即将开始的锦绣前程感到高兴;同时也为成为分享她喜悦的第一人而感到欣慰。<br/><br/>蓝蓝当兵前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前去为她送行。我们沿着西长安街边走边谈,从西单走到复兴门,又从复兴门走到公主坟,最后来到她家所在的玉泉路。到她家以后,她又反过来送我。我们虽然走了很长的路,但是谁也不觉得累,只觉得有说不完的话。最后实在太晚了,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分开,由她把我送上回家的汽车。<br/><br/>蓝蓝把在外附形成的优良品德带到了部队,并且发扬光大。蓝蓝是一个好兵,始终在默默无闻,一丝不苟地工作,只有付出,不求回报。听跟她一起当兵的同学说,蓝蓝在部队干体力活时,连男兵都干不过她。其实哪里是真的干不过,只是蓝蓝做事永远百分之百地投入罢了。以她的正直,善良,勤奋和积极向上,她很快就入了党,提了干。77年,蓝蓝考上了洛阳军事外语学院。毕业后进入海军翻译大队,开始了她人生又一个新的篇章。<br/><br/>88年我准备去美国,蓝蓝来给我送行。她问我去美国什么地方,我说是Waltham, Boston, Massachusetts. 她听了以后很诧异地说:“你的英文可真难听。”我这时才醒悟过来,蓝蓝已是军外英文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令我刮目相看。<br/><br/>过去十几年,我七次回国探亲,有两次在北京见到蓝蓝。第一次是我班在她家聚会。见到阔别多年的蓝蓝,以及班里的许多同学,令我十分兴奋,我和缪韩还分别摄了像。第二次是几年后在我北京的家。我们的谈话从美国说到了澳大利亚,从北京扯到了香港,从过去的同学聊到了各自的家人。。。如果不是屋里有几只蚊子围着我们叮咬,还不知又要谈多久呢。没想到那一次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br/><br/>自那次分手之后,我一直记挂着蓝蓝。我了解她婚变之后的不易,也深知她只身漂流到大洋彼岸的艰辛。无奈我们两人分属地球南北两大洲,只能期望偶尔在中国短暂相聚。每次回国,我都要给蓝蓝家里打电话,问她妈妈同样的问题:“蓝蓝在家吗?”“她最近会回来吗?”每次得到否定的回答,都让我感到十分的扫兴和失落。我曾计划退休后去澳大利亚旅游,去墨尔本去拜访蓝蓝。我也想要邀请她到美国来玩,因为黄小燕,宋小同,张莉和金捷都在美国东部,蓝蓝一定会乐意和我们相聚的。<br/><br/>蓝蓝的病逝,让这一切都永远无法实现了。我失去了一个与我有着40多年友情的好朋友,我们班又失去了一位好同学。蓝蓝的匆匆离去,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遗憾。由于重洋远隔,我连一声告别都没有机会对她说,这怎么能不让我倍加惋惜和悲伤呢!但是,我看到那么多的同学和战友在缅怀她,写文章追忆,或前往悼念。希望这一切能为蓝蓝的父母在失去爱女的巨大悲痛中带来一点安慰:他们养育了一个好女儿。<br/><br/>丁晓萍<br/><br/>2009年8月19日<br/><br/><br/><br/><br/></td></tr></tbody></table></div>[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3 9:14:01编辑过]
| 欢迎光临 外附校友联谊会 (http://www.waifu.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