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附校友联谊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穆小芒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黑土红心》出版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31#
穆小芒 发表于 2012-10-1 09:11:53 |显示全部楼层
倪庆云 发表于 2012-9-29 10:34
现在有点方向出了问题,好像腰没勒成,脖子倒是见长尺寸,大有发展成第二围的趋势。听说那些城管好像也在整 ...

看,就是担心脖子呢!那地界儿要是再发达起来,那可吴法宪他弟弟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2#
穆小芒 发表于 2012-10-1 09:15:00 |显示全部楼层
王利平 发表于 2012-9-29 15:43
小芒哥,要说艰巨,比起你们当年建梁子,那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不值一提。

利平:有你这句话,我请72小队心里就有底了。否则叫一桌子菜,不够一筷子夹的。那就预先安排嫩们的“鸿门宴”吧!先声明,要吃老木的饭,每位陪喝豆汁儿一碗,辣丝儿管够!嘿嘿!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3#
穆小芒 发表于 2012-10-1 10:37:04 |显示全部楼层

《黑土红心》问答

当手上拿着《黑土红心》的书时,并无多少激动心情,署名出书也不是第一本,特别是因等待审查竟长达年半之久,加上已是六十都冒烟的年龄了,淡然—可能是比较准确的表述。

团里的艺术家对鄙人当年的模样描述是“小细脖挑着个圆脑袋”,并陈述外观很低调,原因也很简单,先天就缺高音区……未曾想到的是,短短月余,手里的1000本书居然几近派发光了,而且在派发的过程中确有比较烧包的场景出现,这多少令我不知如何措手足。

在赠书的过程中,不少同学、荒友、朋友、读者对《黑土红心》纷纷发表了评论,下面对各位感兴趣的问题,简略做一答复。

一、 关于刘蕴企写的代序

很多读者对刘蕴企所写的“代序”十分赞赏,说写的很到位、很真实、很感人,语言也很棒。我也有同感。

蕴企写的这段,准确的叫法应该是评论、网络的说法是“跟帖”,是在外附校网上最先发表的。《黑土红心》的第一篇故事是“可怜的鸭子”,随后又有几篇“可怜”,“北大荒美食”、“美丽的挠力河”,及“小字辈儿”等,校友们热烈跟帖,蕴企的帖子是其中之一。作为校友、荒友、和网友,蕴企的评论极具特色,没有共同的经历和感受是写不出来的。我当时将校友和网友所有的评论和跟帖都下载下来,作为资料参考。

书稿送到出版社后,编辑曾建议是否能找个“名人”或“名作家”作篇序,以起到“推广”“提升”的作用。我试着联系了某位名作家,没想到人家不给面子,婉拒了。这到使我突然想起了蕴企的“帖子”,于是决定就用这“跟帖”做序。因为不是特别为作序而写的,于是“代序”。

这篇“代序”无疑是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如果,真的是某名人写了序,却不贴切,只是卖我个人情,到还是蕴企的评论来的真实。我后来和蕴企谈及她写的这篇评论,她说,早知道要当“序”来用,完全可以再多写点儿好听的。我说,贵在其真!

在此,再次谢谢蕴企

二、 当年是否写日记?

对于文中记述的事情细节,不少朋友问“当年是否写日记”?否则何以有如此精确的描写。

很惭愧地回答:不写日记。因为,在那个环境下写日记是件很危险的事儿,一不留神就“证据确凿、铁板钉钉”了。血的教训不得不记住。

于是,“记性真好”的赞叹接踵而来。记性是否真的超常呢,没技术鉴定谁也说不准,总不能以艺术家“小细脖圆脑袋”的说法做定论。对现代技术比较熟悉的朋友给了个“内存够大”的解释。

有个说法,人上了岁数后,对以前的事儿记得清楚,对现在的事儿则处于高遗忘曲线轨道上。我反思觉得,自己对于好玩儿的事儿,特别是调皮捣蛋的事儿,就记得非常之清楚,对于受批评啊、被教育啦等等,尽管这些经常性的发生,但通常处于较为混沌的状况。大概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个滤网,哪类事情属于要归档的,哪些属于该被遗弃的,自有一个标准。或者,用句俗点的话来说“狗脑子,记吃不记打!”

聪明的读者很快从书里找到了答案:小子吃了那么多鱼头!&¥%?)

三、 纪实文体

《黑土红心》之所以写成这种纪实文体是因为最初的几篇都是一个个单独成篇的小故事。当和法国出版社签约时,由于要求交稿时间很紧,已无法做大的改动,于是干脆就这么着了。只是在写的过程中,将小故事按情节归并到大类中。

这种文体的优点是在写作时会比较自由,因为可以任意增加新的故事情节,并将其纳入相应的类别里。不必考虑情节的衔接、逻辑关系、甚至是情感表述等,都可以忽略不理。再就是内容可以铺得很开。缺点是显得松散,没有主线、没有主人公,自然也不会有细腻的情感细节等。

从大家的评论看,对这种文体还是挺认可。这对我是个极大的鼓励。

四、 幽默文风

法国的出版社之所以同意签约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文风的幽默诙谐。在国外出版的中国书籍绝大多数是严肃题材、或是不同政见、或是伤痕控诉,以致老外一直以为中国人没有幽默,不懂幽默。

实际上,中国银不仅很有幽默感,而且语言的超强组合特点使表达更丰富多彩。比如:“中国队大胜XX队!”说的是中国队赢了。而“中国队大败XX队!”还是中国队赢了。初学中文的老外懵懂了,“胜”就是胜,“败”就是败,怎么一用到中国队这儿就都算嫩们赢涅,晕菜了。当然,这里的中国队肯定不是中国足球队。另有一形容国足的笑话,某小店将避孕套命名为“国足牌”,并在窗户上贴了“请选用国足牌避孕套—保证射不进!”,真是妙绝!

其实,幽默不仅仅是语言具有趣味性,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一位老友说,从书中看到了“恬淡”,却是中的。

五、 是否有续集

这是众多荒友和朋友们关心的问题,也令我十分感动。

在书被审查的一年多期间里,陆续又写了数篇:“掌勺年夜饭”、“结婚证的尴尬”、“三十年后共一醉”、“西子湖畔多情缘”、“朴实无华此一生”、“夜雨剪春韭”、“无巧不成书”和“回归自然”等。曾希望能将这些篇也收录到《黑土红心》里,但被告知,凡审查过的书不得再做任何更动。上面的故事大部分都已在58团荒友网上发表过了。

此次回京,在饭桌上、在电话里、在聊天中,听到更多发生在黑土地上的故事,还有一些刚被提了个头,立即唤醒了我的记忆。所以,故事肯定会一篇篇的增加。

这些应该就是《续集》了吧。

对以往的记述贵在真实,不要去编,连续剧、丛书、选辑、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去“编”都是对历史的亵渎。但真实的表白,有很多时候并非是愉快的,可历史是不会倒转的。那么请还历史本来面目。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和经历在撰写着“中国知青史”。

点评

刘源  期待续集!  发表于 2012-10-3 16:43:08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4#
穆小芒 发表于 2012-10-4 19:52:51 |显示全部楼层
王利平 发表于 2012-10-2 09:38
小芒哥,当年我们在附校时有一首流行歌是这样唱的: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咸菜缸,喝面汤吃咸菜就是有力量.... ...

利平:看得出来有些童鞋盐份可能是多了些。嫩是第一个预定“续集”,不管出不出都有嫩一本。拉钩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5#
穆小芒 发表于 2012-10-13 18:30:22 |显示全部楼层

义难舍、情难忘

       突然接到有大到暴雨的蓝色预警短信,让北京人都乖乖地宅在了家里,7.21的阴影仍然徘徊着,路上却是空旷了很多。我乘着校友+荒友+网友秋云的车(说的准确些是她老公在开车,这位老公同学一直非常认真负责地担当司机的责任,并同时接受着指导和指责),一往无前地直奔三里河的海军总院。

站起来,阿玲!

       门楣上写着“体能训练室”,打开门后,正对着门的春生立刻站了起来,并迎着我们走来,“小芒!”

       “春生!”两只手握在了一起。当年名满58团的“大biaji”,虽略显苍老,但依然神采熠熠。用东北的磕儿形容就是比较“老帮子”了,可到我们这个岁数,又有谁不“帮子”呢。

       对春生为什么能有如此绰号一直不解,莫非与北京那首童谣有关?

       “吧(bia音)叽吧叽吧,摔个大马趴,马趴没摔好,得了吧叽病。请了吧叽医生来看病,打了吧叽针,吃了吧叽药,三天不许笑一笑!”

       摔跤还要看摔得好坏与否,姿势漂亮不漂亮,大概只有北京胡同串子们才如此调侃。但春生腿脚绝对利索,那交际舞跳得“蹦嚓嚓”的,像老人家保证,还真没看出有什么毛病。

       话扯远了。想春生大我几岁,不会跟我计较什么。

       其实,进门的第一眼就看到坐在轮椅上的阿玲了。阿玲和春生在团里都是出类拔萃之辈,她说话干脆,风风火火,直来直去,有北京女孩儿“胡萝卜就酒嘎嘣脆!”的爽快的性格,如今竟安静地坐在轮椅中,微笑地看着我。

       “你好!”

       “你好!”

       77年至今,整整35年没见了。相互审视着,似乎有很多话要说,但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35年,太漫长了,却又白驹过隙。不由得想起当年从12连走得气喘吁吁地到团部混点吃喝的十分明确和简单的诉求。

       脊柱神经的毛病困扰了阿玲三年多。“重新站起来!”的信念支撑着阿玲、支撑着春生……

       春生告诉我们,这三年来,几乎各个连队都有人来看过阿玲,大家都重复地鼓励说“站起来,阿玲!”

       虽然刚刚做了大运动量的活动,但阿玲再次很麻利地从轮椅上站了起来,没人搀扶,没有迟滞呆缓的动作,一下子就站了起来。我们都高兴地为她鼓掌。

       阿玲在房间里来回走了两趟,额头上已微微见汗。就这么短短的几步路,阿玲为之付出了多少努力和艰辛,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要告别了,我们每个人都单独和阿玲照了像。并且约定,下回阿玲要跟我们一起去大大地米西米西!

男人伸把手!

       再一次紧紧地握手,我的两位学兄,刘兄和谭兄。都长我三岁、都是荒友、都是不烟不酒的超级好男孩儿,今年年初又都不幸地被推进了手术室……

       疾病,特别是现代的疾病蛮横的没什么道理可讲,你不抽烟,照样肺癌!你饮食作息都绝对卫生健康,可脏腑偏偏出问题,招谁惹谁了?!整个“吴法宪他弟弟无法弄!”

       端详着两位学兄的脸,略感欣慰,虽说少些血色,但仍柔润,眉间额头仍有光泽,只要注意休息保养,肯定天年。

       自然而然,学兄们讲起突如其来的恶疾。先竹兄说,他看病的那家医院,手术过后,当班护士都要出来在家属等待区大喝一声:“XXX家里的男人们过来!”先声明,这可不是在朝阳公园约架,要开练。这是让病人的家属帮着把病人从手术床上挪到病床上。医院竟然连干这个活儿的人都没有的确很奇怪,是不是应该找城管来帮把手呢?我对此十分不解,因为这个被“挪动”的对象是刚挨了刀的,哪里可以动,哪里不能碰是很有些讲究的,即使是家属,但肯定不是所有的家属都是卫校毕业的,怎么能叫来就挪人呢?!

       谭兄不无调侃地说:“可惜我们家的男人在手术床上躺着,而且麻药还继续小车不倒直管‘麻’着呢!”

       谭兄家里的“男人”出手了,严老弟!还有新民老弟!

       是家里哪门儿亲戚呢?哪门儿都不门,是荒友,老5队的荒友兄弟!

       最需要帮忙,最需要人手的时候,是荒友们出手了!

       严老弟和新民老弟笑着说,今年前半年够忙,我的两位学兄先后轮流动了四次手术!不用去请,他们都主动问,什么时候?在哪儿?一准到!

       我站起来向两位“男人”敬了酒,鼻子发酸,借着仰头喝酒,将泪水拭去……

舞动京城

       916日,很普通的一个星期天,铁路局文化宫活动中心,同样普通的一幢老式楼房,来了一群走在大街上最最普通的“帮子们”。

       还是秋云的司机老公把我“车”到这里,刚进大门,侧面冲过来一位女士朝着车里面挥手打招呼,好像早就埋伏在那里了,而非偶然相遇。这位女士咱认识,原计财科的小郑,前两天给我发了邮件,说要书,还要替别人要,而且声称是我丈母娘家所在地的那边的人要,话说到这份儿上,就相当于玩牌时把大猫儿亮出来了。

       当年连里的“青们”对团部的“青们”多少都怀着敬畏之心。那时学马列,我们连里的自谦为“经济基础”,团里乃“上层建筑”。理论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在实际中,去团部工作了,称之为“上调”,去连里,哪怕就几天搞个调查啥的,叫“下连队”,这一“上”一“下”自然将身份表现出来了。基础很光荣,上层则风光,至理至今不灭。所以,只有“团青”不认识“连青”的,很少“连青”不知“团青”的。

       车停下来了,有几位“爷们儿”二话不说,扛起书就走,那架势和当年扛麻袋走三级跳毫无二致。50多本书一包,分量应该没多重,比起当年的麻袋那简直是小儿科,但要想到这几位应该都是60挂零的身板,那就得另眼相看了。后来,有两位拿着书挤进围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圈,说刚才扛书来着,签书得优先!旁边排队的人也真认账,我心里是想笑又没敢笑,这个理由的确很强悍。和当年在连里干活儿是一会子事儿,干活儿拔尖的,其他的也得优先优先。

       活动中心名不虚传,果然够大。大横幅拉着,有年头没看到这玩意儿了。一进去,书一拆包,还没问准备怎么整呢,马上就被人拉走去签名去了,拉我的是晓鸥兄,在当天那个场合比大猫儿还厉害,我立马给兄长签了几本。

       这边字还没写完呢,旁边就有人嚷嚷上了:“怎么在这儿就签上了?!啊!!到横幅下面去啊!!!”晓鸥喏喏地说,“马上、马上就好了。”

       一看,是进江童鞋,俺地个娘喂,今天肿么这么多大猫儿啊!

       签名就没啥可说的了,应该算重体力活儿吧。关键是手不停蹄,加上咱那个姓笔划太多,那会儿真是佩服于一丁的家长,看这名儿取的,二于啊!

       签书时只听到阵阵震耳的歌声,透过人墙,瞥到舞者蹁跹。可惜,头一次离表演者这么近,却无福近观。后来看到照片才知道真的舞得很热,很火!

       更热的是见到了分别多年的老同学和12连荒友们。天荣,最早一批工农兵学员,70还是71选送去军外,算算有42年没见了;晓勇、桂新、晓明、阎斌都是离开北大荒后首次见面;卫东、玉华、桂芳、慧珠、阎铮、景新、建平等都是12连的老友了,也是分别后再见。

       还有,几天前刚一起吃过饭的刘兄、谭兄两位学长,竟又赶来捧场,说这个活动比光吃饭有意思。

       还有百多位其它连队的,和从天津来的几拨天青,早几天还定了暗号,保证是自己银。看着一张张似曾相识的面孔、灰白簇簇的发际、笑目边上深深的皱痕……

       这一份义、这一片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6#
穆小芒 发表于 2012-11-1 07:44:38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转贴的是同班同学老为子的博文。


正在读的一本书《黑土红心》—牛街老为子的博客(新浪)


接到好友(既是同学又是荒友)寄来他刚刚出版的新书《黑土红心》,就迫不及待读了起来。白内障也退却了,一口气读了三分之二。他那幽默诙谐流畅的北京味儿的纪实写法征服了所有看过此书的人。那段美好的经历跳出了他的字里行间,电影般地掠过我的脑海。其中很多事件都有我的身影,读书的过程俨然穿越返回那时那地了。


《黑土红心》的作者穆小芒是我初中要好的同学。那时的他就多才多艺。在少年宫打球时是庄则栋的师弟,在学校他的作文常常是语文老师宣读的范文73年及77年两次高考的作文都登载在黑龙江的报纸上。在澳洲他也是与文字打交道。盼着看到他更多的好文章。


录他一段有关73年高考有关我的趣闻轶事,这件事我都忘记了,穆兄记着。


在团部碰到不少同学,记得当年参加考试的还有同班的吴哥们儿、同年级的沈哥们儿、还有高中的郭哥们儿等。......


吴哥们儿更神,考完地理出来问大家:全国是多少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我们说:“xx个啊!”“那我怎么少了一个?”“写上台湾了吗?不知谁多了句嘴。坏了,台湾忘了!小子说完就往考场跑,不一会儿,得意洋洋地回来了。改了?大家问。当然了。这怎么可能?交上的卷子还可以改,要是谁知道错了都去改,那不乱套了。他嘿嘿一笑说:我找监考的要求改卷,他死活不干,我说,考得上考不上大学没关系,但那个错是巨大的政治错误,关系到祖国领土完整的原则问题,必须改!监考的也不想弄出个分裂统一的事来,竟让他改了。行,真有他的。


记得当时还有口试。北外院一男一女两位老师主考。轮到我了,没说几句英语我就开国语了。我说:我有自知之明,政审我过不了关,我不上,但希望你们多考虑考虑我们外附的同学,让他们多去几个。我的话被外面的几位知青听到了,都纳闷怎么里面说中国话了?那时我们的心真纯!


下面加几段网友的评论:


黑土地系列真是一部力作!竟在文学城网站掀起一股黑风!篇篇上文学城书架,篇篇轰动!

精彩、有趣!我同样经历过,但没有你的文采。描述得真精彩,笑得我肚子疼。笑一笑,十年少,谢谢你给我们带来快乐和美好的回忆,你的文章每篇我必拜读。

荒友能把那么苦的生活写得如此生动、幽默;真是天才!敬佩!

非常非常好的系列文字,百读不厌。最后这一篇看完了有些心酸:为你们那些峥嵘岁月?为逝去的青春?还是为再也见不到往日北大荒的浑然天成?按说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你们一干子荒友安逸的今天高兴才对的。


点评

刘蕴企  赞老为子,为祖国领土完整奋不顾身。  发表于 2012-11-2 00:05:43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7#
穆小芒 发表于 2012-11-3 17:21:45 |显示全部楼层
张秋云 发表于 2012-11-2 09:16
小芒:一直忘了问你,封面上竖着的那些小字谁写的?摘自哪里?还有提个建议,再出书考虑一下老年人,字号太 ...

秋云:
封面上那几行诗(竖排)是郭路生,笔名“食指”写的,在书中的“知青之歌和手抄本”一章有更多的讲述。诗名《相信未来》。
关于字太小的问题,已经向出版社说了。我在出版前没能看到最后的定稿校样。
入土为安,送本书陪伴世威兄吧!愿兄长一路走好!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8#
穆小芒 发表于 2012-11-3 19:33:24 |显示全部楼层
杨小松 发表于 2012-11-3 18:12
小芒,我这里有送你和晓敏的农民歌手大衣哥的专辑。何时回国时给你或援朝去澳大利亚时带给你。

小松,谢了!你上次给的俄罗斯碟片,我还时常在听。此次回京又特别买了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的碟片。好听啊!
明年我们入学50年,我肯定回京,希望能见到更多的校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外附校友联谊会 ( 京ICP备5048890号 )

GMT+8, 2024-5-18 15:28 , Processed in 0.04773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