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附校友联谊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63|回复: 0

同你一起走进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之一)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黄立良 发表于 2013-3-15 04:38:46 |显示全部楼层

           曾是荒无人烟的巴丹吉林大漠深处,

           那静静流淌的弱水河畔,

           高耸的发射塔架拔地而起,

           这就是当今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她的往事?

           她的起点?

           她的奋斗历程?

           让我们把目光回视到55年前......

                                  基地筹建回映

    1958年2月12日,原空三军政委栗在山将军在大连突然接到空军干部部部长朱虚之的电话,让他马上到北京,说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要同他谈话。

       栗在山立即赶到北京,和朱虚之一起来到肖华家里。肖华对栗在山说:"我们国家要发展尖端武器,准备筹建个导弹靶场(即导弹试验基地)。陈锡联、孙继先同苏联专家在大西北选了个点,军委决定让你到这个靶场当政委,同孙继先一起负责靶场的筹建。"栗在山虽然连导弹是什么样都没见过,但他深感责任重大。

    第二天,栗在山就来到临时办公地总参第三招待所。即将和栗在山一起负责组建导弹试验基地的搭档、曾任红军先遣团一营营长,在强渡大渡河作战中,率部一举攻占安顺场渡口,并指挥17勇士强渡天险大渡河的孙继先见到栗在山非常高兴,开玩笑地说:“欢迎党代表的到来。万事开头难,你来了就好了,现在一大堆事情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两人交换意见后,决定先选调领导干部,把靶场的领导班子先组建起来。就这样,除了从炮兵导弹试验中心(靶场)勘察筹备处合并过来的张贻祥和林毅等,还从各部队调来了李福泽、徐明、曾凡有、张雷平等同志。

    1958年2月25日,经毛主席和中央书记处批准,我国第一个陆上导弹试验靶场选定在地处西北戈壁的额济纳旗的青山头地区。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立即带领工程勘察队奔赴戈壁滩,进行点号布局和铁路、公路走向的定点及工程勘察。

       为了工程的顺利进行,中央军委决定组成靶场"特种工程指挥部",由陈士榘任司令员兼政委。总政治部批准组成了"特种工程联合党委",陈士榘任第一书记,孙继先任书记,黄文明、栗在山任副书记,共同负责靶场的工程施工和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1958年3月6日,总参谋部下达命令,驻在朝鲜的志愿军20兵团机关立即回国,参加导弹试验靶场的筹建。

         3月27日,导弹综合试验基地(靶场)正式组建,部队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孙继先为司令员,栗在山为政委。

    4月,经总政治部批准,组成了以孙继先为党委书记、栗在山为副书记的兵团党委。党委成立后,提出了"边组建、边训练、边试验"的原则和打好"组织桩、思想桩、技术桩"的要求

        同月,号称10万大军的施工队伍浩浩荡荡开进戈壁滩,在千年沉睡的荒漠里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国防工程大会战。

    1958年10月,国防部批准,将试验靶场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训练基地,孙继先为司令员,栗在山为政治委员。

       组建一支执行尖端科技试验任务的部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有文化、懂技术的干部和各方面的人员。

       而困难最大的是需要400多名工程师。当时从全军现职工程师中抽调根本不可能。于是基地组织人员到军校和地方院校,选拔了一大批表现好、专业技术强、符合保密条件的大学生入伍,来到基地。他们后来成为基地的重要骨干力量,一些人成长为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的优秀人才。

       基地是高度保密的单位,对干部的审查非常严格。这给选调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一年左右要选调数千名合格人员,工作量之大是难以想象的。然而,经过一个冬春的努力,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将地地导弹试验部、空空导弹试验部、地空导弹试验部、海上导弹试验分场、航空测量试验部、飞行勤务部和工程部等主要技术部队和司、政、后机关组建起来。同时还陆续组建了通信团、警卫团、汽车团、工兵团、文工团、铁路管理处、发电厂、修配厂、农场、军邮局、印刷厂、服务处和小学校等单位,基地各级领导班子和机构建设初具规模。

       茫茫戈壁,人烟罕至,干燥缺水,寸草不生,气候变幻无常。夏天烈日高照酷热难忍,冬季寒气逼人直入骨髓。尤其是狂风终日呼啸,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战士们经常在漫天的风沙中施工作业,热风狂吹着皮肤,沙石击打着身躯。没有住房,缺粮少菜,多数人口干唇裂,流鼻血不止,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基地官兵立下誓言,一定要在这荒莽的戈壁大漠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创造出人间奇迹。本着"先工作,后生活"的原则,他们挖地窝、住帐篷、喝苦水、吃干菜,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抓紧进行。

    基地党委及时提出了“以场为家,以苦为荣!”、“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战斗口号。以表达官兵将士立志为国防尖端奋斗终身的决心和扎根戈壁,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坚定信念。

    这些口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战士, 打造出了一支忠诚祖国,吃苦耐劳,思想、作风过硬的高素质队伍。

       不久,国家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基地的物资供应奇缺,部队生活极其困难。基地党委就组织部队挖野菜,打沙枣,制成代食品;组织狩猎队打沙鸡等野物,解决生活问题,以保证试验的正常进行。

       同时开展了生产运动,进行生产自救,向戈壁滩要粮要菜。修水库、挖水渠、植树造林、绿化场区、改造荒漠,使干部战士扎根戈壁、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进一步深化。

                                   两弹结合试验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给原子弹的使用提供运输工具,提高它的使用效率,1966年3月,中央决定进行导弹、原子弹结合试验,酒泉基地为发射首区。这次重大任务,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聂帅和国防科委统一领导。

       这次发射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导弹携带了原子弹头,危险性极大。在调试和发射过程中,万一出现情况,原子弹提前爆炸,所有人员将会立即化为灰烬,后果不堪设想。为确保发射顺利,人员安全,基地反复研究方案,制定周密计划。全体人员细致开展工作,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还进行了多次防原子弹爆炸的演习。发射前,非直接参加发射的人员全部转移。国防科委还会同总参、总后、兰州军区、铁道部、公安部一起组织弹道区下面的数万居民进行了临时疏散,做好安全救护的准备工作。

    1966年10月27日,发射进入最后的调试准备阶段。9时整,导弹点火起飞,按照预定弹道飞行。9时9分14.1秒,核弹头准确在靶心上空的预定高度爆炸,一圈彩环随蘑菇云袅袅上升。各种测试、试验仪器工作正常,各项数据与理论设计基本一致,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是我国国防军事领域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威胁、核讹诈,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外附校友联谊会 ( 京ICP备5048890号 )

GMT+8, 2024-4-19 06:27 , Processed in 0.040284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