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平静的《静静的顿河》

 

杨小松

 

  听说最近中央广播电台每日正有小说《静静的顿河》的连播。我由于性急,索性将书拿来细细赏读。这是一部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创作于1926-1939年,于65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而当年在中国誉为大毒草的被批判作品。如今,让我们抛开原来规定的创作模式与条条框框,抛开对社会历史的苛求,抛开对生活的无知,以我们亲身经历了国家动乱的烦忧,政治事件中的无奈及生活中的种种磨难过后,以当今的眼光觉悟再来重读小说《静静的顿河》吧!作者真实生动,淋漓至尽地表现了自己祖国在经受连绵不断的,残酷的战争中,那些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与人际关系。读来确实感觉出奇地引人入胜,出奇地发人深省。那丰满细腻的人物形象,那感人肺腑的悲欢离合,那打死我也要爱的强烈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是那样出奇地令人感慨与激动。它是我国任何一本描写近代战争与农村生活的小说无以伦比的,不愧为享誉世界的经久传世之作。书中通篇不见华丽的辞藻,却有不少哥萨克民族特有的,淳朴深刻的警世俗语—“如果什么事都记着的话,人们就得象狼一样生活。要知道,如果火烧得太厉害,石头也会爆炸的啊。不要往井里吐痰,也许你会来喝井里的水穷困虽然不象亲娘那么可亲,可是它能叫人亲近起来。等等。另外书中对于顿河流域四季的风物景象的自然描写—“鸟鹊不息的鸣声太阳蒸晒过的青草气味金黄色的麦茬和笼罩着灰色轻雾的灼热的蓝天热风吹干了脊背上的汗湿融雪过后没靴的泥泞等等,怎不令我们这些有过北大荒农村生活经历的人,感觉极为亲切与熟悉!

 剽悍顽强,骁勇善战的哥萨克族人是历代沙俄对外交战的兵役来源。小说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书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原是一生长在顿河岸边的,淳朴豪爽的哥萨克小伙子。他非自觉地被裹胁入旧军队服役。在与德奥外敌的两军对阵中,仿佛就是生与死的未知界限。从最初因杀人感到良心的折磨,逐渐地,直到在混战中的乱砍乱杀,嗜血成性,以至完全泯灭了他原本的善良天性。转入国内战争后,许多哥萨克人,由于受旧势力的阴谋宣传与固执偏见的影响,对新政权土地政策不理解,不甘顿河岸边广袤肥沃的土地被外来人分割,因而他们随旧的白卫军加入了反对苏维埃的营垒。葛利高里加入暴乱军队还有着更复杂的原因。其中就有因为对在革命过程中,苏维埃政策执行中的缺陷,使得他在后来加入红军后又对革命产生了动摇。这正是这本小说深刻的一面。葛利高里内心也本有正义的一面。即使身在白军中,他也厌恶抢劫无辜与杀害俘虏。他也有过痛苦的怀疑与思考,认为暴乱是富人跟穷人的斗争,不是哥萨克跟俄罗斯的斗争。他也曾发现,在白军中尽管自己用鲜血换来了荣誉与头衔,但在贵族军官老爷眼里看来却一文不值,他仍旧是野蛮粗卤的哥萨克下等人。为此他精神充满苦闷与愤恨。他发现有着中国人参加的国际赤卫军,相信他们战斗的目的毫不为个人索取,而是为着其他什么(伟大高尚的目的)。正是他具有的这些内心的矛盾与品行素质,才会使得他后来在投靠布琼尼的红军队伍中精神焕发,履立战功。当苏维埃政权稳固胜利了,满怀回乡过上和平安定生活心愿的葛利高里,他所面临的却是因曾长期在白军中所负血债的清算。等待他的仍是悲剧的命运。我以为,对葛利高里,作者虽饱含同情,却并未美化。仅是客观真实地描述了战乱期间,一个曾在对峙的两军中无奈地东透西靠,典型的军官人物的辗转曲折的经历。

 作者还满怀深情地刻画了葛利高里身边的每一位,或具野性或具贤淑美的,极具自我牺牲精神地敢爱敢恨,光彩照人的哥萨克女性。如葛利高里不爱的妻子,为夫殉情的美丽端庄的娜塔丽亚。虽妩媚风流,却能亲手为丈夫复仇的妲妮亚。特别是那可能为许多男性痴迷心醉的女主人公阿克西妮亚。她自幼惨遭亲生父亲的蹂躏。17岁出嫁后又饱受丈夫的虐待与欺凌。所以在遇到葛利高里纯真的,无所顾忌的追逐时才使她感觉象换了天地。使她全身都感到葛利高里的存在。多次随恋人出逃,不去想那迷雾中的未来及所要付出的代价。以至在陪同心爱的人逃亡路上中弹丧生,为爱而献身。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两位伟大的哥萨克母亲。一位是葛利高里的妈妈。她由于对女儿的深厚的爱,在激烈思想斗争过后,终于能宽宏地接受女儿挚爱的,却曾是杀死自己儿子的仇人做女婿。并真诚地为女儿作了祝福。(这在俄罗斯婚姻中是庄严的必不可缺少的环节。)还有另一位让我难以忘怀的哥萨克母亲。她见到被凶狠的叛军押解着的红军俘虏中,有位发疯了的红军小战士,于是老妈妈冒着生命危险请求将其扣留。在供他吃饱歇足后,戳穿他不必再装疯了。然后老妈妈还派自己12岁的孙子指路,使小战士投奔回红军队伍。

 作者在书中虽然涉及到苏联国内战争期间红军中的某些烧杀抢掠,寻欢作乐与横行霸道的行径,但用更多的笔墨展示了革命战争中,布尔什维克将士们英勇杀敌的场景。引用了我们不杀他们,他们就杀我们,没有第三条路可走。不能带着白手套革命的领袖的名言。展现了红军将领为国捐躯时,面对牺牲大义凛然,临死不屈的伟大英雄形象。同时披露了,为了将年轻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刚刚还是协约国的西方国家,就立即插手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的情况。美,英,法诸国都或运物资,或甚至派军事人员到顿河暴乱的军队中。

 《静静的顿河》之畔发生过的战争与事件已经过去近90年了。那朵人类历史进程中理想的尝试之花,在它开放了70年之后已经凋零了。但它毕竟是曾经闪烁过光辉的亮点。

20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