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书香墨韵
陆保亚
前言:下面的文章成于和我的责任编辑赵伟同学的问答讨论,由主编刘惠杰同学标题。先此致谢。
《天上的学校》出版是咱们外语附校的大事,我虽远离京城,远离同学圈,但也通过网络、E-MAIL和校友们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享受着、参与着对这本《文集》热烈的讨论。
我是今年春节拿到《文集》的,时常把它捧在手上细细品味。
一眼看到《文集》封面,那天海相连蓝白相间的画面,让人感到在追寻一个远去的梦幻,遥不可及和执着交织在一起。想起十几年前老校友会编的那个通讯录小册子的封面,正是白底蓝字。不知是冥冥之中的巧合还是一脉相承,不是一帮人也是一帮人,但是明显的成熟了壮大了,强盛之势跃然书上。
翻开《文集》,纸面泛着隐隐的微黄,暖暖的。俯下身闭上嘴,用鼻子深深地吸一口气。小时候每逢新学期发了新课本,都总要这样闻一闻。久违的书香淡淡的,没有了当年的浓烈。不知是嗅觉的记忆发生了错觉,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用了新技术新材料。用手缓缓抚摩过去,指肚上感觉到有点儿细细的凹凸不平,但并不是粗糙,有些象人民币红色百圆大钞上毛主席像的衣领。一页一页慢慢地翻起,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肚夹住它轻轻地捻动,纸质的厚重和力道通过指尖直传心底。纸面承载的文章处在庄重华贵的氛围里,烘托出外语附校历史的辉煌和悲壮。不知道虔诚的基督信徒,在看着写在羊皮纸上最古老《圣经》抄本时是不是有这种感觉?
我的侄儿陆明在北京空军指挥学院读双学士,有幸参加《文集》首发做义工,得到一本作为奖励。他的一个要好的同学战友看了说好给拿去了。我那5本《文集》,分别送给我家下一代5个男孩儿。在和住在济南的小弟视频聊天时,他看着《文集》里的词曲随口唱起了咱们的校歌,“春风将我们汇聚一方,外附人神采飞扬......”。现在儿子那本还在家里,84岁的老岳母已经把它看完了。眼下书就放在电脑旁边,坦率地说却还一直没怎么看其中的文章(我想以前应该都看过了吧),注意的倒是里面的相片(以前确实没有都看过)。浏览学校网站时看到哪位同学留言、文章有意思,就到《文集》里找找有没有他或她的相片和文字。没有很惋惜,有了特高兴。面对面地看看读读,哈,原来是这个样子。有时就想,要是再能看到他(她)们当年的小模样就更有趣了-真是不知足哇。
虽然不懂书籍装帧设计,更不善评论,可是我看《文集》不一般。她质朴而高贵,不象一些时尚的大部头,外表极尽浮华里面苍白无力。当然这里可能难免个人感情色彩,毕竟是咱们自己的。
如果说还有美中不足,是封面的材料,要是再硬朗些就好了。还有封面上套的那个牛皮纸似的东西专业上叫什么?周围没人可问,网上查了一下叫护封?不知对不对?如果把它的尺寸做得再宽松那么一点点就更好了。
至于个人也有一点儿小小的遗憾。我有习作荣幸入选《文集》,当时编委会要自序时总是找不到感觉,交了白卷。其中《可爱的小精灵》是我班同学李志刚到我这玩儿促成的,变成“铅字”时有所删节,把那忍痛割爱的一段拿来,似可滥竽充数代为自序。
原生态附录如下,以诉情怀:
“第二天我们到温泉游泳,泡在暖暖的池水中聊着过去的生活,谈到学校的网站。着实钦佩小学部的学弟学妹,当年你们用幼小的身躯连接了和平门和苏州街,现在又用Internet在虚拟世界延续了外语附校的香火。还是那样生机勃勃。我们也就大个几岁,可枉为学长。不管小学部、中学部,我们毕竟都是外语附校的一员,朝夕相处至少也有4、5年,自然有着许多有趣的联系。这是一段难得的情缘,绝对是个小概率事件,值得让我们珍惜回味。”
校友会同学们的创造性努力,把咱们在天上的学校又带回人间,来到我的身边。她看着美丽,闻着清香,听着热闹,摸着舒坦。梦幻成为真实,幸福快乐的学生时光现在就从这里重新开始。
2007.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