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五月六日下午,法国总统大选揭晓前几个小时,退休不久的马朗裴先生及夫人从布鲁塞尔赶来,在巴黎请丈夫和我观看现代芭蕾舞剧,我告诉他,几年前去他家做客后写过的那篇报道,就要投给《外附网》了。

 

 在马郎裴先生家做客

 

史晓帆

                         

从巴黎乘火车西南行五十分钟,我们抵达Maintenon车站。这是初夏六月的一个周末,天阴沉沉的,凉风习习,在寥无几人的车站上,一眼就看到专程迎接我们的马朗裴先生。

他身着兰色绒制运动服,淳朴敦厚的脸上露出亲切的微笑。和丈夫紧紧地握手后,他和我拥抱。“我刚才还和太太说,记不清程夫人的模样了。现在想起来了。”亲切的话语,一下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几年未见,马朗裴先生已身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的高位,但眼前的他热情洋溢依旧,老朋友依旧。

二十年多前,风华正茂的比利时人乔治.马朗裴离开家乡赴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工作。为了满足爱妻克里斯娣娜对恬静生活的追求,这位充满爱心的男子汉毅然在距巴黎八十多公里的Maintenon市买下住房。此后,二十年如一日,马朗裴先生每天乘火车往返于工作单位和家之间,在火车上的两个五十多分钟,就成了他八小时工作的延续,阅读文件,批改文件,每天乐此不疲。

马朗裴从火车站停车库开出心爱的银灰色奔驰轿车,五分钟后,车停在一座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二层白色洋房前。推门进厅,就见到微笑的克里斯娣娜。她身着黑色长裤和白色紧身高领衬衫,几年不见,她仍亭亭玉立,楚楚动人。与她拥抱后,我转身看到门厅矮柜上摆放的照片:在巴黎做律师的女儿和从事电脑业的儿子,还有为老两口增添无限乐趣的外孙女们;但那个独处柜子左角的像框中微笑的男孩,却是这个幸福家庭永远的心痛:那是他们的小儿子,几年前,他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

客厅清新典雅,艺术气息浓郁。入座后,透过半掩的窗帘看到了花园,我如获至宝,起身往外跑。热情的马朗裴也紧随着我们。上一次来做客是一个冬日的夜晚,黑暗中竟未见花园。眼前的景色多美:脚下是淡粉色和浅黄色的小石块儿铺成的平台,坐在凉椅上望去,平台前绿草如茵,红色、黄色、紫色、白色的花儿点缀其间,草坪中央有个雕花汉白玉圆形花坛,经过修饰的花儿姹紫嫣红的怒放着。草坪的前方有大片的树林,草木葱茏,树影婆娑,微风拂面,清新的空气沁人肺腑,我好奇地问,这树林属于谁?马朗裴不无自豪地告诉我们,那是他多年前花二万法郎买下来的,如今,小树已长成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创造出宜人的生态环境。

从花园返回我们边聊天边等待另外一对客人:奥地利驻教科文组织大使奥甘兹夫妇。马朗裴看了看表,若有所思,轻声对丈夫说:“程先生,我在电话中忘了告诉你,今天是朋友间的聚会,可以穿得随便一些。我反正是一身便装,如果大使先生今天没有带领带,如果你觉得不自在,你也可以把领带摘下来。如此体贴入微,令我感动。正说着,大使夫妇到了。我一眼发现,大使先生身着正式的深色西服并配着红色领带。马朗裴顽皮地朝丈夫挤了挤眼,好象在说,这就对了,你和他般配了。于是,两人会心地一笑。

按照法国待客的习惯,马朗裴先生打开一瓶芳醇的香槟酒,既表达对宾客的欢迎,也有“开胃”之意。我们边喝边轻声交谈,气氛轻松自然,虽有新朋友在场,我丝毫不觉得拘束。进入正式晚餐,马朗裴熟练地为宾主分配座位,根据西方的社交习俗,将宾主插开,男女插开,我被安排在马朗裴先生和大使先生的中间。圆形餐桌的中央,有一圆形水晶玻璃缸,水中漂着鲜艳的红玫瑰,顶灯和烛光相互辉映,玫瑰上面的水珠晶莹剔透。伴着轻柔的音乐,克里斯娣娜为我们上汤,翠绿的色彩,浓浓的,香喷可口,她告诉我们,这汤是用自家花园里种的一种植物调制的。她又端来法国名肴鹅肝酱,马朗裴打开专门配鹅肝酱的名贵Sauternes酒,这种浅黄色的甜味半干葡萄酒,产自法国南方波尔多地区。接下来的主菜是烤牛排配蔬菜,然后是奶酪和甜点。整个晚餐过程,克里斯娣娜为我们一道一道的上菜,一次一次地更换盘子;马朗裴先生则充当“斟酒师”的角色,一次次地为我们斟酒。那天我们“海量”,喝完Sauternes甜酒后,又喝下一瓶1500毫升装的波尔多红酒。    

                                      史晓帆摄

席间的漫谈变换着话题,严肃的关于世界的局势,轻松的有各国旅游见闻。中国的改革开放显然是倍受宾主关注的主题之一,一个个问题向我们抛来,使我深深感到世人对中国的兴趣。马朗裴先生还深情地回忆起他第一次去中国的情景。一九八七年,他奉命去蒙古国开会,会后,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借机去中国一游!于是,他临时做出决定,退掉返程机票,改乘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南下抵达北京。在北京停留的三十几个小时内,他参观了故宫等名胜古迹,观看了京剧,此次中国之行的陪同就是现任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衔代表张学忠和我丈夫程小林。“北京真美,中国人真热情,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我当时就决定,有朝一日一定带我的夫人重返北京。”果然,六年后,一九九三年,马朗裴先生随旅游团第二次来到中国,他不仅带来了妻子,还带来了其他亲戚,其中包括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他们一起上了长城。马朗裴先生热爱中国,在工作中与中国同行结下了深情厚谊,中国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及该组织内的中国籍雇员成了他家的“常客”。曹元聚代表、秦关林大使、于富增大使、张冲礼大使,及张学忠大使和马燕生副代表都是他家的座上宾。从北京来巴黎临时开会的中国工作人员也应邀去他家做客。有时去的人太多,要开一辆面包车才坐得下。我是第二次、丈夫是第四次来他家做客了。

不知不觉已近午夜时分,我们恋恋不舍地告辞。看到时间已晚,马朗裴先生关切地向奥地利大使先生建议,开车将我们夫妻俩捎上一起返回巴黎。车开动了,夜色中,马朗裴和妻子微笑地向我们挥手告别。

                                   2001年夏于巴黎

这篇小文曾发表于《欧洲时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籍高官唐虔先生阅后转告了马朗裴先生,马朗裴望我将文章翻译成英文,我欣然从命。借助我的英文译文,马朗裴先生了解到一位中国记者如何利用在他家做客之机捕捉到一条“新闻”。

200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