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行》杨小松
  2008/5/9 20:38:07  杨小松  点击:1002

 

近年来一年一度的春季外出旅游,今年我选择了西安。除了有世界奇迹“秦兵马俑”的吸引,还因正在练字中的我久仰那里的《碑林》。出发那天我有些心不在焉,竟没注意车票标明着应从西客站上车。还差1小时既开车我们进入东站候车大厅时,才发现出了严重差错。当时正逢周末下班时间,路上汽车非常拥堵。怎样到西站才能不延误火车,心中实无把握。我和老唐乘地铁到达《长椿街》,在“打的”点儿与9路汽车站之间“跑”了几个来回,总算在火车临启动前赶到西客站。

 

到达西安的早上,走出西安城的大门-火车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个宽阔拱洞相连的一面仿古城墙。新旧两区的古城街道都非常整齐清洁。保存完好的明城墙与钟鼓楼,比北京的鼓楼要宏伟壮观得多。看到西安古城墙使我亲切地回忆起高中时,每天清晨同学们沿和平门与前门之间的城墙跑步的情景。

 

第一天我们选择游览东线的几个景观。先到了6000年前的古人类生活《半坡遗址》,然后到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杨贵妃浴池及发生西安事变时蒋介石住所的“华清池”,及后到了闻名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路上司机淳朴而又自豪地介绍他的家乡13朝古都,只可惜他说话非同一般,结巴得厉害。越是为听他讲话感觉着吃力,他越是热情高涨地喋喋不休…

 

鉴于国内其他考古遗址及“秦始皇兵马俑坑”被发掘后的经验教训,发现当今的科学技术所限,达不到保持文物出土后的品质不变。所以国家明智地决定不对安葬秦始皇的陵墓进行考古挖掘。我们即只是从陵墓门前驱车一晃而过。据说秦始皇墓中除陪葬了大量金银珠宝,还有数千殉葬的宫女彩娥及建墓的工匠,从殉葬的遗骨中发现竟有不少是欧洲人。足见当时秦朝已有征服世界的强盛。世界奇迹“秦兵马俑”按遗址发掘顺序分为1,2,3号坑几座展厅。陶俑武士们各个神采奕奕威风凛凛,列阵如气势磅礴的百万大军。身上原佩带有反应出高精金属冶炼技术的刀剑矛戈等武器,据说大都被后来的起义军攫取利用。十分可惜的是由于缺乏保护措施,武士们由原出土时的彩色迅速氧化退化为单色,呈现在人们所见到的土黄色。也遗憾的是展厅通风不利,令人感觉空气污浊呼吸不舒畅。加之导游透露根据取样分析,发现展厅内气体中有外来的不明病毒,并且不排除是有意带入破坏污染的结果。此地不便久留!只得忍痛割爱,未能再多仔细观摩。另一铜马车专门展厅中的展品亦十分华贵精美。展现了秦皇盛世就与现今世界可以媲美的铸造,焊接及机械技术。

 

离开那里汽车攀缘蜿蜒陡峭,栽满石榴等果木的青绿山麓,驶达位于山腰的《明净宫》-一座道观 。观中香火十分兴旺。小道士兼导游听说我们没有进香的意思,态度明显由热情转为冷漠。我们自行爬上多层石阶。发现这是一群红墙金瓦,类似北京《潭柘寺》及杭州《灵隐寺》的典型古老风格的建筑。不似我们先后见到过的一些新建的仿唐建筑的庙宇,不新不古不伦不类的,那样缺乏观赏性。听一女尼鼓吹,当年毛主席解放全国进京前,曾在寺庙求签,签上数字为“8341,于是将警卫部队番号定为“8341”。老人家活了83,执政41,仿佛那签很是灵验。我与唐半开玩笑地每人花10元各求了一只签。我的是绿纸,“第26签”。属“大吉...”。唐的是白纸,“第17签”。属“中平...”。解签的道士大概因听说我们没烧过香,又不肯花130元将签焚烧掉,对我们只是草草应付几句就不了了之。

 

第二天,我们驱车穿越山与平川之间的塬上,那一畦畦淡黄色的菜花与鲜绿小麦果树交织而成的线条图案宛如优美的锦缎。在一片沁人心肺的清香中,终于驶达《骊山乾陵》-武则天墓。与秦始皇堆土为陵所不同的是,乾陵是凿孔建在山中。以乾陵所在山包及被比拟为武皇一对巨乳的两作陵墓,《无字碑》,被砍去所有头颅的“六十一蕃臣”及一些栩栩如生的石禽石兽为背景,我们拍下了几张照片即驶往下一个目的地《法门寺》。

 

汽车开出不远,大概由于抄进路颠簸厉害,车突然抛了锚。故障无法排除,不得不耐心等候替代的来车。那时正直中午12点了,人又饿又热,心急火燎地等了1个半小时后,才改乘上从别处开来的另一辆车。

 

总算看到了玲玲提到过的《法门寺》中的地宫与佛舍利。地宫是70年代末关中大地震,舍利塔身纵向倒塌1/3,将塔全部拆除重建时偶然发现的。花了28元门票,下到塔底,蹲下身来隔着一封死的玻璃口,方能探望到几层以里的地宫深处。塔底地宫口上左右各陈列着安放佛祖舍利的真的与又仿制的两尊神龛。分放在前后四室的4枚舍利,只有第3枚才是真的,其余3枚都是假的。据说那枚真舍利被唐朝7位皇帝8次请出供奉后又放回原处。说起以假乱真,也包括用流沙掩埋的古墓等,都足见古人为防止盗窃破坏,曾是多么用心良苦又足智多谋!为参观地宫出土文物,我们又另外每张票花了45元进入《法门寺博物馆》。其中有真品也有仿制品。不过古代遗传下的艺术珍品,许多都是形象生动并寓意深刻。而仿制品大概是聘用的工匠水平不够高超,有些作品就缺乏原珍品的灵气与韵味。据说我们看到的到底也不是真佛舍利。真的收藏在西安市内银行的保险柜里。

 

第三天参观了位于西安市内的《碑林》。那里因碑石如林而得名,坐落之处是几经迁徙至此的《西安孔庙》。院内除有数座以庙宇殿堂作为石碑的室内展厅,还有许多碑亭与碑廊。种类繁多技艺精良的立体石雕(有独立的动物与碑底沿头的雕刻),历代最著名书法家诗文刻字的石碑,件件珍品都是国宝级文物,令我望洋兴叹又目不暇接。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唐代皇帝李隆基书写“孝经”的巨大石碑。有并排对比而立的颜真卿30岁与70岁之40年前后,显示出他字体由稚嫩到娴熟区别变化的两座石碑。有草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宝。有我仰慕的宋徽宗清劲飘逸的瘦金书。有黄庭坚圆通而放纵的,及米蒂(应为草字头下加市字)自然沉着的行书。篆体草体虽秀丽或潇洒,但我认不出的字太多。颜体的刻板及隶书的华丽不符合我的个性与爱好,因而我最欣赏并力图模仿的是行书。第4展室中正有黄米等人现拓现卖的字帖。黄庭坚的《松风阁》我在北海公园30元就已买到,《碑林》那里却要2-300元。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雕刻与书法艺术外,我还从《碑林》中增长了某些历史知识。比如其中有一面刻于公元781年的石碑上,记述了公元635年就有基督教传到我国。碑的下方还刻有叙利亚文。当时被我国称为“景教”的基督教,虽曾盛行却没有被一直延续,而曾被淘汰是必有其历史原因。但此石碑成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历经久远的实物见证。另有一明清时广为流传的《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感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对现实的为官之道定仍有启示意义。非常遗憾的是对“松鹤图”, “达摩像”等闻名精美的雕刻画未能成功拍照。总之《碑林》使我对古代书法雕刻艺术大饱了眼福。

 

第四天我们参观了同样位于西安市内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一早我们加入博物馆外排起的长队,领取了免费参观卷。我们看到博物馆是一座对称的仿唐宫殿式的建筑。空旷高大的序幕大厅无一文字。在奔腾咆哮的黄河与起伏无际的黄土高原巨幅画面的背景前是一座高大威武昂首阔目的石狮雕塑。象征着觉醒独立起来的华夏民族。不同的展厅内陈列着挖掘出土及世间珍藏的历代文物。既有陕西省特有的地域性,也有中华文化的象征与代表性。如西周起历代的神秘沧桑的青铜器,古朴的瓦当,华丽的金银器,千姿百态的陶佣及世界稀有的唐墓壁画等等。印象极为深刻的是那些“环肥燕瘦”,体现对比汉唐两代不同审美意识的各类陶佣。唐代金银器的收藏在世界也属首屈一指。令人印象难以磨灭的,是一只雕有口衔酒杯跪拜在地的镏金舞马的皮囊形银壶,及一只光泽灿灿的鸳鸯莲瓣花纹金碗。(这时我联想起溥仪笔下,清王朝覆灭时紫禁城中被罪孽的纵火毁之一旦化为灰烬的,那些无以记数价值连城的宝物。心情无比地可惜与沉痛!)唐代墓画多是表现狩猎和宫廷歌舞宴饮的场景。人物的面目修饰与衣着装束,显示了当时人们即追求效仿外族胡人的时髦风尚。反映了唐代经济的繁荣与帝王贵族生活的豪华。

 

接着又参观了大雁塔-它所在的《大慈恩寺》是从印度取经归来的唐三藏法师曾主持并译经的所在地,也是我国自汉唐以来就重视对西方经济文化的开放与交流之又一见证。

 

过后我们又慕名来到《西安饭庄》用餐。饭庄的前厅旋有当年西安事变期间,朱德、周总理及叶剑英三人与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在此饭庄会面的巨幅浮雕画。在另一面墙壁的显著位置,还挂有近年国民党破冰之旅的代表连战一行人,来西安祭祖时在此饭庄用餐的纪念留影。饭庄里的菜肴竟也带有一股与那里普通饭店相近似的调料味道。也难怪,西安是中西方古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所有西域引进的瓜果菜蔬和香料,如西瓜、黄瓜、核桃、辣椒、大蒜、八角和胡椒等等,都是通过西安这个枢纽推广流传至全中华大地的。与各地相比起的烹饪中,作为调味品的香料当然会更加的品种繁多供应充足,形成了我们虽告别那里多日,口中却仍然长留着的那特有的“西安味儿”!四天的西安之行,使我增进了对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了解与认识。这次中华文化之旅在我心中将久久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