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附“打印室”》徐晓
  2009/5/15 15:42:06  徐晓  点击:894

   

我在外院附中住了二十多年,对外附"打印室"略知一二。在外附上过学的学生大概还都记得,每学期开学总是都能拿到一本散发着油墨香的外语书。很少有人问这书是从哪里来的。这每一本书都是老师们精心编辑,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校对,打字,最后送到附校的打印室付印。

记得我刚上小学时,一天放学后在坐落于和平门外的北外附中的院子里转悠。我走进校园中间的办公楼,到俄语教研员室找我母亲。看到他们正在开会,我就没进去。在办公楼一层尽头,传出唰唰唰的声音。我好奇地悄悄走过去,发现那扇开着的门里,一台机器正在转动着。一页页的纸从这面进去,在印刷机印上东西,从那边飘出来。我看看挂在门外的牌子,知道这就是学校的印刷室了。看到里面,大家都在忙碌着,我就慢慢走进去,想看个仔细。一位年纪大一些的阿姨招呼我。知道我是老师的儿子。她让我站在那里,只能看不要动东西。我安静地看着。我还发现,一位年纪大一些的伯伯在那里打字。他的前面是一个大桌子,上面是一台中文打字机。在那机器的大盘子上,横竖排着密密麻麻的小铅字。那位伯伯告诉我,这盘上都是常用的汉字。在打字时,个别的字不在盘子上,他就要找来放在盘上的空格里,而后抓住那把手找到那字的位置,一按把手,字就打到腊纸上了。后来我知道,那位伯伯要记住整整一盘的汉字的位置。在我看来,实在不易。从此,我常常光顾那个打印室,成了常客。

从打印室出来,母亲开完会了,我就进去坐坐,等着她下班。妈妈和她的同事们还在那里忙着。一位阿姨,在一台俄文打字机上劈劈啪啪地打着字。教研室里有几台大小不一的打字机。后来才知道,老师打教材,课本都是用这些打字机打在深蓝色的打印纸上。打错了,就要用液体的涂改液修改,再重打那几个字母或一段。打印纸有三层,第一层蓝色的,有点儿透明,很薄;第二层是毛绒绒的白纸;第三层是比较厚的有格子的纸。

外附从城里搬到苏州街后,打印室和俄语教研员室在二号楼,我们家就在旁边的一号楼。我常去那里看看。放假时,老师们要编的教材和下学期的课本进入最后一个环节,会花很多时间打字。我母亲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打教材,就让我帮她搬一台打字机回家。那机器挺重的,是俄国造的。这段时间,我就会常在家里听到母亲劈劈啪啪非常有节奏的打字的声音。我上中学,有幸学了五年的俄语。也在那些打字机上学会了打俄文。

住在苏州街时,我们家的邻居是李婉瞬阿姨,她就在外附打印室上班。我上高中时有一年放暑假,我和她讲好去打印室义务帮三天忙。那天,我一大早就去了。开始在旁边看,帮着搬纸等。李阿姨先教我怎样把印好的纸重新排齐-用手把一叠纸抖开,再在桌子上一磕,反复两次就齐了;再转过来,从另一个方向抖齐。这活看起来很简单,也容易学;但是很快我就被纸喇了手(PAPER CUT)。下一步是学用印刷机。记得有两部机器-一台是手摇式;另一台是全自动。先学怎样上打印纸。这些都是那些老师的心血,可不能碰坏了。关键是要把打印纸在印刷机上对齐,顺着滚筒放好。第一次放不好,还要拿下来重放。用手动印刷机,要手动上油墨,印的时候手摇还要均匀,不能时快时慢的。我很快掌握了使用要领。每印完一页,都要把印好一叠的取下来摆放好;下一页的一叠要换方向摆好。自动印刷机比较容易,装好打印纸,定好要印的页数,按一下按钮就好了。印完了,下一步是装订。先要把印好的一摺成二。再把每页抽出来,还要压平。下一步是按页号把一本书排好,加上封面和封底。最后一步是钉,关键是要找好位置。现在我知道那每一本书来之不易了。我三天站下来算是受到了锻炼,也认识了在那里工作的宿亮回(比我大几岁),圆了我从小就有的印刷机梦。